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路侃球论球》旧作重发(四):少儿足球的问题(2)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26日09:18  新浪体育

“小时候胖不算胖”

  1993年3月15日

  要问“球星是怎么来的?”回答会有两种,一曰“天生的”,一曰“练出来的”。于是有人感叹中国无天才,活该找不到球星;也有人不管是不是材料,差不多有胳膊有腿儿的抓来就开练。

  单纯的天才论会导致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而相信训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只是导致盲目性的,事半功倍,实际上,球星是优越的先天条件与合理的科学训练结合的产物,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造就出真正的球星。

  从总的倾向看,目前我国少儿足球训练工作中对选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我们的选才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在几所学校,千把孩子中试上一试便定了终身,而在视野之外的孩子即使再热爱足球,再具有天赋也失去了机会,从此便与足球无缘,很难说有多少人才这样被埋没了。我国小学生数以亿计,而其中能有幸参加足球人才选拔的至多不会超过十万,选才面不过千分之一,委实可怜。

  还有年龄问题。有些教练和家长出于某种原因(当然是不可告人的),私改孩子的年龄,以大充小。这样的孩子在同龄队伍中数年内自可纵横天下无敌手,只是一到成年年龄优势失去效应便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君不见历年“希望杯”、“幼苗杯”、“萌芽杯”、“贝贝杯”打得热火朝天,而当年英雄今安在哉?

  更难办的是早熟问题,有一类孩子属于早熟型,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们在身材、身体素质、运动成绩、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孩子,因此很容易被“伯乐”们相中并选入队伍。可青春发育期一到,这些早熟者很快便停止发育,各方面都止步不前,而其他孩子却后来居上,超过他们。更有一些发育期长的孩子,他们在儿童时期往往在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别人都停止发育后他们还有很强的后劲,最后成为各方面的尖子。真正的运动人才往往在这一类孩子中,而我们不少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早早地把他们淘汰出局,使他们再无一显身手的机会,这样的悲剧即使在现在仍在全国到处可见,中国不只有多少球星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难怪千呼万唤不出来!

  去年足球报评出的中国足球先生吴群立大概算得上大器晚成的典范,北京队近年来输送国家队的主力李辉、杨朝晖、魏克兴、高洪波等也都是16-17岁后才逐渐显出头角。所幸的是他们遇到了有头脑的教练,才免遭夭折之厄运。

  故而引句老北京的俗话作为本文的题目,信哉斯言!

 

好钢用在刀刃上

  1993年3月22日

  “从儿童抓起”的口号我们喊了不少年,各级体委在少儿足球训练方面的投资也相当不少,仅以北京市为例,一年用在这方面的拨款就在50万以上。然而收效甚微。

  我们必须考虑,我们的投资方向是否有问题?换句俗话——我们的钱花得是不是地方?

  从调查中了解到,不少省市在少儿足球方面的投资除少量竞赛费用外,大部分都用在体校教练员的训练补贴和少儿运动员的营养补贴、服装补贴上。竞赛费用是必需的,教练员领取补贴也理所当然,但给参加训练的少儿运动员发补贴就大可不必。

  文革前体校学生基本上没有补贴,服装自备、吃饭自理,比赛服谁上场谁穿,笔者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大家练得也很起劲。文革后补贴数额日增,原因可能是群众普遍生活水平低,怕学生营养不良,同时也藉此吸引生源。但这些年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谁家孩子也不缺吃穿,,每月30-40元的补贴对不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已无吸引力,而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就是每月倒贴钱也心甘情愿,且无大困难,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钱省下来呢?

  省下钱来干什么?给在中小学普及足球运动、带队训练的体育老师们,他们其实最辛苦。一般中小学校体育老师课最多,且风吹日晒,体力消耗很大,加上每天两次出操,课余的体育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已经是负担沉重。如果在这些之外再带上一支球队或推动足球运动,那要付出多大的精力!

  然而这些在基层为中国足球事业默默耕耘的园丁们得到了什么?且不说各方面的不理解与阻力,体育教师地位的低下,积劳成疾造成的伤病,等等,仅只收入一项就足以令人心寒。有人给我们算过一笔账,体育老师带学生一节自习课,坐在教室里舒舒服服,学校发给5元补贴,带足球队一次训练课,摸爬滚打连喊带叫2小时,体委给一元多训练补贴。两相对照何等悬殊。久而久之,除了个别事业心极强且有拼命精神的人,谁还能坚持下去?所以现在在基层中小学搞足球训练的教师是越老越少了。

  难怪我们的中小学足球越来越不景气,越来越不普及,水平越来越低,尖子越来越少。

  要扭转这种局面,体委必须和教委联合起来,共同提高中小学足球教练的待遇。体委尤应打破系统的界限,把原用于给学生的补贴转而投向在中小学为培养足球人才打基础的体育教师们。没有园丁的积极性,中国足球就没有根,没有萌芽,没有幼苗,更没有希望。请有关决策者们考虑,把我们有限的资金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来点配合意识

  1993年4月5日

  发展足球是谁的事?要拿这个问题问大家,十之八九会回答——是体委的事。作为各级体委的领导对此更认为理所当然,责无旁贷。有时候坏事就坏在这里。

  我国少儿足球越来越成为体委独家经营的领域。体委目的单纯而明确——出高水平运动员,于是全力以赴抓提高,抓输送。体委只为自己用得着的人掏钱、出力,于是也就只能事事都自己掏钱,自己出力。

  教育系统没有积极性。你体委出不出尖子与我们的目标无关,我们也犯不着为你劳神费力。何况你一个劲抓尖子,搞三集中,把普通学校的普及活动冲得稀里哗啦,我不给你拆台就算客气了,还谈什么支持?

  在这里,表面上看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矛盾,实质上是提高与普及的矛盾。

  面对少儿足球日益萎缩的现状,体育界、足球界应当反思。为了完成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目标,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转变观念?

  要搞好少儿足球,必须占领学校这一阵地,因此必须得到教育系统的支持。体育界不能希望像过去一样由上面发个红头文件,命令大家都开展小足球运动,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寻求教育界的配合。在思想上要明确:在学校开展足球活动不仅仅是为完成体育界的任务,也是为了完成教育界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出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更是为了增强广大少儿的体质,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行动上要注意普及与提高并举,踢球与学习与品德教育齐抓。

  在措施上关键要把一部分资金从抓尖子转向撒大网。从给学生转向给老师,从给体校转向给学校。这部分资金比重不一定很大,但其意义和影响却不可低估,必然会得到教育系统的响应,诱发广大学校和教师们抓少儿足球的积极性。同时为重新求得均衡发展,应注意弱化少儿足球的提高工作,强化普及工作。

  只要把教育界被压抑已久的积极性重新激发出来,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少儿足球工作者的难题如资金、场地、师资、管理、与学习的矛盾、后备人才不足等都会迎刃而解。试看那些少儿足球蓬勃发展的地方,哪里不是得到教育界强有力支持的?

变抓“点”为抓“面”

  1993年4月19日

  此前数文集中笔墨针砭少儿足球训练、竞赛体制之时弊,此文则要提些建设性意见。

  既然目前我国少儿足球训练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普及太差,规模萎缩,就应当痛下决心从这里入手解决问题。

  要抓普及,必须有人去做工作,指望各级体委、教育局或足协派出大批人手开展这项工作不现实。如此何人可用?实际上人是有的。例如许多体校教练,现仍在沿袭50年代一人带一队的方式,耗时十年八年只集中培养那么十几二十个孩子,到头来不知有几人成才。两三轮下来,年过半百,业绩无多,等闲白了少年头。这等效率低下,效益低下,何等可惜!

  还有一些中小学教师,有爱球之心,有过人之技,为环境所限,无法施展,不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如果转变一下体校教练员的职能,由各省、市足协将其任命为某一区域的足协督导员(或叫别的什么),将原归他使用的少儿训练补贴费和这一区域的竞赛统拨下来,令其在所辖区域内推进小学足球普及活动,局面似可有所改观。

  足协督导员们变过去的抓一个点为今后的抓一大片,他们可做如下工作:1、组织各小学校间常年的足球比赛。2、监督指导各小学的足球训练比赛活动。3、培训、指导辖区内小学带队教练及裁判提高业务水平。4、根据业务工作考核情况发给带队教练津贴和奖金。5、组织辖区内学校队员的短训、轮训和集训。6、发现、重点培训并向上一级训练机构推荐人才。

  体委官办体系如此,其它各类少儿足球俱乐部也可参照此一模式开展工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干,又何愁中国足球后继无人。

  对职业队或专业队的事,地方足协今后将很难插得上手,也没必要去凑那个热闹。地方足协的工作重点赢转向青少年,其核心力量应是广大基层的督导员、教练员和教师,前述措施不但有利于少儿足球的发展,亦将有利于地方足协的实体化建设。没有此类深刻的改革,足协的改革永远只能浮在表面。

 

少儿足球竞赛改革的方向

  1993年5月10日

  要在我国普及少儿足球,就必须在改革训练体制的同时配套地改革竞赛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竞赛体制对训练体制起一种导向作用。

  少儿足球竞赛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比赛是训练的杠杆。没有比赛,训练就没有导师,没有动力,没有兴趣。曾有人鼓吹过少儿训练不能打比赛,结果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抛弃这种“理论”。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把少儿比赛看得过于重要,搞得过于隆重,导致不少地方拼了命地甚至不择手段地去争冠军、争名次。过早地三集中,掐尖子,搞成人化训练乃至弄虚作假等种种弊端皆出于此。

  或问:比赛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不是叫人无所适从了吗?其实如果我们的思维不走极端,合理的“中间道路”还是有的。

  少儿比赛要打,而且要多多的打。这种比赛应当是训练性的或游戏性的,没有或少有成绩、名次的要求及压力,以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加深对攻防对抗的认识,同时有针对性地改进技术,提高水平。国际足联可口可乐训练班的教材要求,少儿训练每次课的最后都应有不同形式的比赛。对比起来,我国少儿训练中的比赛比重过少了。为什么我国球员技术华而不实,怕对抗,怕紧逼?为什么我国球员临场意识和心理素质水平不高?难道不是少儿时比赛过少造成的吗?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减少比赛的负作用,其方法是降低比赛的重要性,缩小其范围,减少宣传(尤其是对名次的宣传),不给或少给奖励,把少儿比赛真正变成训练的一种形式。不要在小学时就搞集中式的全国比赛,让大家去为那个唯一的全国冠军拼命,应当多搞本市的、本区的比赛,尤其应当搞成分散式的常年比赛,辅以校际间、班际间的非正式比赛,让每个小球员一年能打上30至40场比赛,让每个学校都有这样一批小球员,相信我们后备力量的数量与质量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偏师借重施教头

  1993年5月24日

  施拉普纳终于要面对真正的考验了。

  辞去吉凶难测。足球场上一切都可能发生。所以任何预测都带有撞大运的性质,尤其是当我们对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时。

  尽管人们曾对施教头寄予厚望,甚至曾有各种溢美之词,但谁也不敢在现在给他打保票。同样,尽管人们对国家队近期的表现颇多微词,对施教头也越来越不客气,但谁也不能排除中国队创造奇迹的可能。决战在即,我们宁愿相信施教头怀中还有几条锦囊妙计,不到关键时刻不开封;我们宁愿相信中国队挟哀兵之势放手一搏,或可重演一回绝处逢生的历史;我们宁愿相信经临行前数日的调整将息已恢复大运动量训练积累的疲劳,全队或可进入状态高峰,令人刮目相看;我们更宁愿相信中国队长期无固定阵容和固定套路的局面会激发出队员的竞争心与创造性,使他们在比赛中更加积极主动,机智灵活。当然,所有这些假设都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一切要由比赛来证明。

  无论结局如何,它总能证明些什么。

  无论结局证明了什么,有一点结论早已明确——即使是洋教练,并且是如施拉普纳这样赫赫有名的洋教练,指望他们率领中国队一飞冲天进而一举扭转中国足球的颓势,这仍然是心存侥幸的作法,很难说有多大把握。即使机缘凑巧冲了出去,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的痼疾,充其量鼓鼓士气而已。

  中国足球要实现真正的腾飞,还得靠中国足球界自己,靠长期的艰苦努力,靠脚踏实地从最平凡的事情做起,靠抓体制改革抓后备力量培养,靠充分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团结一心集思广益,所有这些都非洋教练所能解决。

  惟其如此,笔者今年以来不论施拉普纳,只写少儿足球改革,希望有人在注意表面上的热点的同时也分一点余兴关心一下地底悄然滚动的岩浆,那才是造成火山喷发轰动效应的基础。至于此次国家队之成败进退,则实在不是决定性的。尽管笔者未能免俗,也要评头论足一番,但这里决非主战场。

  真正的战场在我们国内,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张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