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路侃球论球》旧作重发(二):“浓缩”训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12:36  新浪体育

  前   言

  上世纪60~80年代,国家体委在各运动队推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尤其强调大运动量训练。对足球专业队要求每天训练不少于5小时,跑动距离不少于1万米。各队运动员教练员对此颇有微词,但也无可奈何。

  我当运动员时就感到过分强调大运动量并不合理,从事科研工作后开始研究此事,并斗胆发表这么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本文分析了运动量与运动强密度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国内足球队训练的通病是重视时间和运动量,而忽视强密度,因此不符合比赛的要求,大胆提出减少训练时数和运动量,以提高强密度。

  本文在当时绝对是新鲜之论,并引起不少争议,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现在已成为在足球训练中普遍应用的原则。

  本文也开启了我此后又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运动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的监测与控制(包括竞技状态控制)的研究。

  “浓缩”训练

  --有关足球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发表于1980年第1期北京市体育科研所《体育科技》

  对于我国足球各专业队的训练,足球界许多同志都认为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不少教练员、运动员都在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力求在一个短时期内能有较大的突破。前一段有的队抓了对抗,有的抓了射门和传接球,也有的采用了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然而,收效似乎总不显著。过去一年(1978年)里,除山东队有明显的飞跃外,其他各队仍在过去的水平上徘徊。虽然还有些队如沈阳部队队、昆明部队队等进步也比较大,但似乎还不能说有质的变化。

  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大家的强烈要求和愿望,但只有豪情壮志是不行的,还得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足球界不少同志对于短时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持悲观态度,就是因为对“老一套”训练方法失去了信心,却又苦于找不到新路子。

  如何才能打开这种局面?只有靠大家解放思想,共同努力,大胆进行探索。

  1977年以来,相继有两批教练、裁判去西德学习,听了他们回国后的报告,又听人介绍了西德教练在秦皇岛讲学的情况,很受启发。

  在我们比较注意的训练手段方面,西德职业队除了对抗性练习多一些外,别无什么“新鲜招儿”,他们所用的手段我们也都采用过。

  听来听去,西德人在训练上只有一点--但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与我们有原则的不同。

  西德的理论是:

  一次训练课时间一般应在90分钟,最长不应超过120分钟。

  据说在西德,不论是国家队还是职业俱乐部队,都将这视为一条不言而喻的原则,并严格照此办理。欧洲球星凯文-基冈从英国转入西德汉堡队(去年西德冠军队)后对记者说,他认为这训练上西德与英国特别不同之处在于“在德国我们大部分时间一天练两次,上午的课从10点到11点,下午的课从3:30到4:30……”(引自英国《世界足球》1979年2月号42页)。据说,西德教练组秦皇岛的训练课也从未超过120分钟,大部分在90分钟左右。

  然而恰恰是这一点,最为我国不少同志所不易接受,而抱怀疑态度。我经历的几次报告会上当报告人讲到这一点时都一起了骚动和议论,不少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这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因为:

  一、这不符合“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

  二、我国运动员体力差,应有较长时间训练时间“拉”体力。

  三、我国运动员从小就没打好技术基础,所以要有较长训练时间“磨”基本功。

  按照这种“拉”和“磨”的原则,我国不少队一堂课的训练时间在120分钟以上,一次达180分钟的也不在少数。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到底哪个正确?也就是说,哪个符合足球运动的规律?西德的这一原则适不适合我国的情况?谁也没去试过,至少我所见到的持否定态度者没有试过,也未见有具体的实验材料加以论述。我想,既然我们在训练手段上找不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和西德比,我们的训练手段未必落后,那么为什么不在训练时间这个如此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而又有巨大差异的原则问题上探索一下呢?西德遵循这一原则拿过世界杯,连续多年保持世界足球强国的地位,可见这一原则是经过他们自己多年实践摸索出来并验证过的。我们如果不经实践检验,仅凭自己的习惯作法和想当然的理论就加以否定,这未免不太慎重吧!

  何况,用以否定西德人观点的几个理由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训练时间和运动量不是一码事

  有些同志一听说“训练时间不超过120分钟”,头一个反应是“量够吗”?他们把训练时间与运动量混为一谈了。而正是这种混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阻碍他们接受甚至于仅仅考虑一下西德原则的理论基础。因此首先我们不得不再澄清一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运动量包括时间、强度、密度三个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与运动量的大小直接相关。

  然而却有不少同志眼光只看时间,把强度、密度扔在脑后,或仅仅摆在次要地位。有一段时期,在安排训练时只考虑一周38小时,一天5个小时等等,一说缩短训练时间,马上认为是要缩小运动量,是不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因而加以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我国体育界有一种普遍性倾向,一说大运动量就是大松博文式的长时间,一搞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殊不知大松的训练方法可能符合排球比赛不定时的规律,却并不一定符合足球比赛的时间和强密度规律,照搬过来就未必有效。

  我们常说训练要从实战出发,要尽量符合比赛的情况和规律。只有这样的训练才是合理的,才能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要求。

  足球比赛的时间规律是--

  全场90分钟,加上延长期不过120分钟。

  (西德教练在秦皇岛讲到比赛时间时,认为一场足球赛的实际比赛时间只有55-65分钟)。

  西德人把训练时间定为不超过90-120分钟,其根据大概就在这里。

  “拉体力”还是“强刺激”?

  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我国足球队的训练时间要比西德各队长很多。然而我们的运动量是否比西德大呢?我看未必见得。西德的训练强度与密度恐怕比我们要高得多。如果把三种因素(时间、强度、密度)综合起来看,谁高谁低就很难说了。

  笔者手头不掌握全面的材料,无法确切证明上述观点,然而有些例子可以说明问题。据说西德教练在秦皇岛训练山东队时采用循环训练法,一堂课的时间没有超过120分钟的。他规定的强密度远不及西德职业队正常训练的标准,有些项目只及西德的1/2,竟使之国内素以体力充沛著称的山东队感到十分吃力,许多人完成不了规定的任务,或仅是勉强应付下来,质量也达不到要求。西德人训练强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这也说明,我国运动员承受高强度密度训练的能力远不及西德职业选手。

  以西德的短时间高强密度训练与我国的长时间低强密度训练相比较,哪个效果更好?单纯从体力(包括速度耐力和其他各项身体素质)来看,大家都承认,西德人比我们要强得多。他们训练出的运动员,体力情况完全可以承担高度激烈紧张的比赛,这已经由无数次世界性比赛所证实,并未世界足球界所公认。

  我国足球运动员一年的训练时间乃至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均比人家长得多,但比赛起来却总觉得体力不如人家。体力问题多年来所我国足球的一大薄弱环节,抓了一次又一次,却总是不见起色,以致有些同志的除了这样的结论--人家“种”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专题:张路侃球论球专题 

更多关于 张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