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足球国际级裁判竟不会英语 评优靠拉关系走门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16:12  天津网-每日新报
今年世界杯,裁判孙葆洁曾经现身赛场,感受了世界杯裁判的执法环境。
今年世界杯,裁判孙葆洁曾经现身赛场,感受了世界杯裁判的执法环境。

  作者:赵睿

  中国足球的裁判员,曾经在亚洲占据一席之地。足球职业化后,随着一系列制度的缺失,足球裁判员的整体水平每况愈下,直至今日成为外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9月初中国足协在香河基地举行“裁判日”活动,邀请中央新闻单位和京津地区的主流媒体与102名执法中超、中甲、乙级联赛的裁判员交流互动,此举意在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足球裁判员这个群体,减少对其的某些误解。通过这次近距离沟通,长期存在于裁判界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

  裁判有时代人受过

  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国安身上的“三次吹响开场哨”闹剧的主角张雷,在“裁判日”活动期间受到了包括同行在内的人的奚落,有人直接对他说“你脑子缺氧了吧”。身为辽宁体育大学教师的张雷只能是尴尬一笑:“对!你说的对!”国安俱乐部高层赛后毫不客气地抨击张雷的能力、人品都有问题,事实上,张雷也是1999年中国足协裁委会在广东清远举办的培训班学生,在中国足球顶级联赛中执法将近10年,不应该算差。张雷自己道出这次“闹剧”的原因:“就是太想顺利地把比赛做完,眼神不好没看清场边的补时时间,按照惯例给了补时。后来又补了一分钟也是规则允许的。从业务上怎么批评都可以,骂我‘黑哨’可是冤枉的。”

  近几个赛季的一些比赛被外界诟病,裁判员往往是首先怀疑的对象。客观地说,实际是原中国足协某些高层直接插手造成的,有的裁判员是代人受过。2009赛季,国安夺冠的“内定”说法,连其他球队的教练员都相信是真的,又怎能肯定就是“造谣污蔑”?据了解,裁判员吹国安的比赛一向是谨小慎微,出现错判漏判的情况比较少,有个别疏漏也是在正常范围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裁判员直言:“球迷、媒体整天喊黑哨,可许多事情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这一点大家知道吗?”

  “黑哨”行情水涨船高

  有一年某老牌强队掉级,很多人看见俱乐部老总的司机指着裁判的鼻子大骂,让裁判员“把钱还给我”。这个阶段,是张健强具体负责裁判员工作。

  追溯“黑哨”的由来,不能不提到“官哨”。专业体制年代,考虑到“需要”,有一些比赛从领导那里就规定某支队伍必须获胜。像全运会这样耗资巨大的综合比赛,东道主获得足球金牌是“潜规则”。近期一个显著的例子,十一运女足就是“重灾区”,天津队淘汰赛就蒙受了委屈。虽然这场比赛不是决赛,但竟然“劳驾”杨一民高度关注,还调开一些老裁判长,其中的奥秘谁都清楚。2007年,安徽的一支乙级队的老板,赞助了中国女足几百万,结果这支实力不是太强的队伍奇迹般打进中甲。

  职业化后,“人情球”变成赤裸裸的“商品球”。1997年到2000年前后,一场甲A联赛的一般行情是主队给裁判组4万,主裁拿2万,边裁各拿1万,主裁负责打点比赛监督、裁判监督。利益攸关的比赛另算。1999年“渝沈之战”,这笔费用高达十几万元。花几万或十几万避免一个赛季几千万投入打水漂,几乎所有俱乐部都认为这笔账超值划算!也有裁判员“办不成事”的时候。有一年某老牌强队掉级,很多人看见俱乐部老总的司机指着裁判的鼻子大骂,让裁判员“把钱还给我”。这个阶段,是张健强具体负责裁判员工作。

  从总体来说,2001年“反黑”之后,到2005年这段时间,是“黑哨”比较收敛的时期。有知情者披露,大约从2006年开始,“黑哨”再度泛滥,价码也随之上升,而且也不怎么给助理裁判员钱了。跟陆俊一同身陷铁窗的黄俊杰,就到了“没有他不敢拿的钱”的地步,即便有些比赛“上面”发了话,要“保”某某队,他依旧“来者不拒”。这段时期,是李冬生具体负责裁判员工作。

  虽然目前有关部门没有公布反腐的细节,但张健强、蔚少辉、李冬生都曾负责过裁判员工作,三个中层干部都落马,给外界留足了推理空间。

  国际级裁判不会英语

  2006年在多哈进行的一场亚洲杯预赛,卡塔尔主场对阵乌兹别克斯坦,由中国的裁判组合执法。尽管主裁判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但他不会英语,助理裁判也不会英语,他们无法和比赛监督对话解释。

  按照中国足协年初下发的“2010年中超联赛裁判员名字与序号表”,中国的国际级裁判员多达12人。主裁判里孙葆洁排第一位,谭海、陶然成、范琦、赵亮分列二到五位;助理裁判员穆宇欣排首位,刘庆伟、霍伟明、韩伟、苏继革、李东楠、郑炜祥排名二到七位。中日韩三国的国际级裁判员数量一致,但亚足联对中国裁判员的使用却明显心存疑虑。

  中国足球的裁判员受冷落,自身水平不高是原因之一。2006年在多哈进行的一场亚洲杯预赛,卡塔尔主场对阵乌兹别克斯坦,由中国的裁判组合执法。上半场开始不久,卡队自摆乌龙,先失一分。随后卡队前锋一次进攻摔倒在禁区内,主裁判没有判罚点球。主队不久之后又打进一球,助理裁判摇旗示意越位。来自巴林的比赛监督中场休息时大发雷霆,问二人为什么这么判罚。尽管主裁判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但他不会英语,助理裁判也不会英语,他们无法和比赛监督对话解释。最终,比赛监督认定中国组合执法出现重大失误,把二人从亚足联裁判员精英班里除名。此事在圈内引起不小的震动。

  中国足协裁委会目前在裁判员英语问题上有拔苗助长之嫌,像今年执法中超的年轻裁判员马宁,来自北体大科研所,年初的裁判员名单中并没有他,就是因为英语好,连乙级联赛都没吹过的他竟然“三级跳”。

  评优靠拉关系走门路

  据披露,由于中国裁判声名狼藉,亚足联裁委会内部有个说法:“慎用”中国裁判员。

  李冬生把持下的中国足协裁委会,可以用乌烟瘴气来形容。还是这名被亚足联精英班除名的助理裁判员,最早就是靠天天到李冬生那里套近乎、拉关系、走门路,最后混上了国际级助理裁判员。这位裁判员过去几年在中超以及亚洲赛场上失误不断,很多主裁判都不愿与他一起搭档执法。但就是这样,裁委会年终岁末评优时他却年年榜上有名。

  有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在这名裁判员的“榜样”作用下,裁判员队伍逐渐被不正之风侵蚀。一位老裁判披露:“李冬生眼里只有关系远近之分,业务上是其次的。提升裁判员不按规矩来,很多国家级裁判员的业务水平低得不能再低了,有一半左右根本不合格,但就是听话,叫怎么吹就怎么吹。”中国足协见诸于纸上的规定里,有向亚足联推荐国际级裁判必须要吹够50场国际比赛、英语4级、体能优秀等文字,但是裁委会却没有认真执行过,“还不是李冬生他们想提谁就提谁!”。

  1999年中国足协裁委会在广东清远基地举办了第一届裁判员培训班,从那届走出的国际级裁判员有陆俊、黄俊杰等人,虽然陆黄二人涉嫌犯罪身陷铁窗,但那届培训班的成绩是突出的,陆俊那批国际级裁判员无论业务能力还是英语水平都过硬,每年能在亚洲赛场执法40次左右,而如今每年连10次都不到,即便委派中国裁判员执法,也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垃圾比赛”。据披露,由于中国裁判声名狼藉,亚足联裁委会内部有个说法:“慎用”中国裁判员。

  重视裁判 回归理性

  元老张大樵不止一次气愤地说:“李冬生他们没有给裁判员应有的重视,每次开会都是裁判员自己坐火车、坐飞机去,裁委会就管个吃住。像晋级考试,一个人还要交2000元报名费。简直是胡来!裁判员开会或执法国际比赛前面都是国际足联、亚足联的引导旗,国内是中国足协的旗子,代表的是官方,没听说还要自己掏腰包。我跟李冬生讲过,裁判都是业余的,不能让他们自己花钱。李冬生不听!”

  这次中国足协搞的“裁判日”,裁判员102人,裁判监督、裁判讲师、裁判长63人,5名裁判界元老,共计170人出席,中国足协裁委会负担了这些人的交通、食宿,费用高达50万元。这种做法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认为中国足协在裁判员的问题上回归了理性。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赵睿


相关专题:中国足坛反赌风暴专题 

更多关于 裁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