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兵败世界杯系列反思:市场不识玫瑰香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04:18 辽沈晚报 | |
这个时候做反思恰逢其时,为了避免浮光掠影,我们抛开了新老交替和技战术的表面分析,深挖一步,不难看出女足生存土壤的严重萎缩,这正是女足滑坡的最本质原因。 优势的积累与丧失 应该说,中国女足的第一次辉煌缘于“起步早”,缘于上个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 但随着女足被奥运会拒之门外,多数省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砍掉了女足项目。女足队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稀有物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铿锵玫瑰”一代脱颖而出了。或许她们选择继续走足球这条路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但延续而来的国家培养机制下磨练出来的扎实根底让他们在同时代成了佼佼者。而由于中国女足的起步早于欧美,她们也就成了当时世界女足的领跑者。但“奥运战略”在当时对女足的大规模砍伐,实际上已经为中国女足缺乏可持续性的短暂辉煌埋下了伏笔。 市场的泡沫与破灭 从1996年奥运会到1999年世界杯,是中国女足最辉煌的时期,“铿锵玫瑰”一代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领导褒奖,舆论赞誉,商家赞助,“女足热”袭遍了中国大地,“泡沫”也不断膨胀。 中国足协认为女足的市场时代来了,1997年,他们把女足推向了市场。但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可怜的女足呛水了。 健力宝的李宁斥资300万元“巨款”赞助了1997年首届女足超级联赛,而这与当时的男子职业足球联赛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在当时只相当于三四个队员的年收入而已。年底,李宁留下了一段话后退出了,他说:“女足步入职业化还有一段相当艰苦的过程,人们并未认识女足也是足球运动的一部分,作为企业,不能不讲投入产出。” 女足就在这样一个根本还没有形成的市场里,在寥寥的球迷和观众注视下,在没有广告、没有商家的窘境中,甚至在足协“还办不办”的犹豫中自弹自唱地维持着自己的“超级联赛”,至于究竟超级在哪里?没人知道。 女足推向市场的另一个弊端是人才断档。足校成了女足人才的惟一基地,而由于没有市场,足校也不愿做无用功,好苗子少之又少。而低水平的联赛让女足本就奇缺的后备人才先天营养不足,女足在这里拉开了断层。 生存的艰辛与虚幻 没有市场,也就意味着没有“市场级”的收入。 其实在国外也一样,2003年,投资了近亿美元、培育了三年的美国女足大联盟宣告“停摆”。女足的日子都不好过!男足的一举一动都是球迷关注的焦点,而女足则依旧只是一个摆设(例如2000年的澳大利亚女足只能通过集体出裸体挂历这样的举动来吸引关注)。 国外的女足队员把足球当成爱好,而我们把它当成事业。 1996年奥运会,1999年世界杯,每一次光彩过后,都会有商家、企业打着五光十色的幌子,怀着五花八门的目的来为女足锦上添花。女足靠四年一次的给养活着。女足姑娘们这时是神。 她们在镜头前诉说她们的艰辛拼搏,人们才知道女足的不易,但仅仅一叹而已。同情、热情和感动成了球迷对女足仅有的感受,也成了女足继续前行的动力。但真的仅仅靠感动就能活着吗? 女足姑娘们在这个时候也会提及女足运动的艰辛,提及中国和国外女足后备力量的对比,感慨中国女足普及度的不够,但多数也只是一叹而已。中国女足可供选择的是几棵树,而人家那边却是一片森林。 未来的不祥与无奈 2003年,女足联赛的最高平均观众达到了9000人,刷新了历史新高。但这个数字显然还不足以点燃女足市场。市场化的路还要摸索,但我们对女足振兴的渴望已经不能允许它伴随着市场自生自灭,我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让女足重新振兴。 借鉴专业体制而非市场机制的优势,重拾专业化时代的一些精华,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的游泳、跳水、举重等项目之所以还保持着世界领先优势,就在于还保持着专业化的做法。这些项目和女足一样,目前推向市场困难很大,因此保持着专业化的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或者退化,反而正是中国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三从一大”这个中国竞技体育的“古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女足在与世界强队对垒时表现出来的体能和对抗能力都差,真的贯彻了“大运动量”、“从实战出发”的话,至于这样被动吗? 专业化并不代表过时。在距离雅典奥运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等待市场的作用力推动女足的提高,采取特殊手段找回昔日的尊严才是最紧迫的课题。 本报记者姚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