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上海足球,还是中国足球,后备力量的储备,都是重中之重。
□晨报记者 唐 舸
一周之前,一段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决赛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疯传,日本青少年足球在带给我们震撼之余,也更映衬出了中国足球在后备力量上的日薄西山。而作为曾经的中国足球重镇,上海足球的青训在近年来也日益下滑,时至今日,几乎只剩下了根宝基地和幸运星俱乐部还是苦苦支撑,重建一条成熟有效的青训体制已经刻不容缓。
人才基数日益萎缩
上海足球在职业化前期曾经有过持续的辉煌,但随后就一路波折下滑。时至今日,上海足球虽然同时拥有三支顶级联赛球队,但整体水平已经没落到中下游。在这条下滑的轨迹中,上海足球后备力量的日渐衰落也走过了同样的轨迹。
从百里挑一选出“超白金一代”的杜威、孙吉、孙祥和于涛等人,到崇明基地50选1走出来的张琳芃、武磊、朱峥嵘、曹赟定、柏佳俊,这些都是上海足球青训取得的辉煌。
然后,到了去年的辽宁全运会,虽然成耀东率领上海U20全运队最终夺冠,但这支球队在建队之初就已经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100多个人选23个,5比1的选材比例,能组起队来就不容易。”五年前,当范志毅受命组建这支球队时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也就在去年10月底,来自幸运星和根宝基地的两支U15球队在东方绿舟捉对厮杀,争夺2017年全运会的参赛权,两支球队加起来的不到50人几乎就是上海足球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惊人的2比1的选拔比例让四年后的全运会难言乐观。
无人踢球,无苗子可选,已经成为了横亘在上海足球青训面前的最大问题,甚至已经每况愈下。“市、区两级少体校机制完全消失,坚持把开展足球作为特色的学校也屈指可数,现在全上海只剩下4家,哪里还有苗子可选?”曾经担任多年的上海队主教练,上海足坛的资深元老包瀛福说。
“体校模式”后继无人
随着职业化的开展,以政府体育部门主导的少体校五级培养体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新的培养模式却迟迟未能成型,这就造成了足球青训陷入“无规可循,无人可管,无钱可花”的尴尬境地。
在1994年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后,各家职业俱乐部本应成为职业足球青训的主体,但长年以来,大多数俱乐部则只注重一线球队的成绩,忽视后备梯队投入。目前国内的各个中超和中甲俱乐部中,拥有四级或五级完善梯队建设的屈指可数。在上海目前的三家中超俱乐部中,除了徐根宝的东亚有相对成型的培养体系之外,申花和申鑫都尚不具备自我造血的梯队建制。
除了各家职业俱乐部的各级梯队建设之外,足球学校也一度成为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但曾在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一度红火的足球学校,近年已逐渐归于沉寂。“足校为了赚钱,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只要交钱都收。最后家长们发现,不仅成不了职业球员,连读书也荒废了。”一起长年从事青训的教练道出了足球学校逐渐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如果不是还有全运会的存在,上海乃至全国足球后备力量的现状可能更加惨淡。有了全运会,让各省市体育局、足管中心承担了培养青少年人才的重任,而对专注于青训的俱乐部来说,得到全运组队权本身并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但队员纳入全运体系进行集中训练、比赛后,俱乐部不再承担吃穿住行等日常费用,四年里着实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也正是有了全运会托底,上海足坛除了俱乐部之间对于青少年足球苗子的争夺之外,不少民间力量和机构也开始布局,参与到青训的体系中来。据悉,已有越来越多的退役球员加入到培养和挖掘年轻队员的行列。“幸运星和杨浦有合作,杨浦一直是足球强区。东亚每年都在搞足球夏令营,浦东新区的支持很关键。此外,退役的孙吉、姚力君、刘军等,分别在浦东、宝山和徐汇等,都有自己的青训人才合作培养计划。”“有竞争,是好事。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从事青少年足球,更是天大的好事。”上海市足管中心主任隋国扬说。但他承认,单独依靠全运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储备的数量方面还远远不够。失去政府引导的上海足球青训在各种利益链的作用下,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清晰有效的青训之路,这才是导致后备力量日渐枯竭的根源所在。
校园足球或能破解危局
在传统培养体制已解体,而职业俱乐部、地方足协、足球学校等又无法有效承担足球青训的重任时,从2009年6月启动的校园足球工程,被不少人视为破解中国足球青训危机的新希望。
其实,早在1993年中国足球著名的大连棒棰岛会议上,在足协通过的第一个《中国足球事业十年发展规划(1993-2002年)》中就明确写道:“到2002年时有足球代表队的中小学分别达到35%-40%和20%-25%”。这也是中国足球实施校园足球工程的开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这项计划也只能长期停留在纸面上。
2010年,中国足协在《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再次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中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从而夯实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金字塔基,在整体上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2011年,足协更是提出了要在2014年时,让中国校园足球注册人数超越日本的目标。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之一,上海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校园足球办公室,2012年1月5日,“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在同济大学揭牌。联盟由上海市教委牵头,沪上部分大、中、小学及所在区县教育局、体育局自愿结盟组成,致力于让孩子们感受足球的乐趣,从中选拔好苗子。
校园足球联盟实现了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其中上海体育职能部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上海市足管中心主任隋国扬认为,青训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校园足球侧重普及,全运足球重视提高。校园足球和全运足球之间,是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
其实,校园足球的模式在我们的邻国早已经生根开花。据日本鹿岛学园队领队广濑龙提供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国家队中,来自高中体育联盟培养的球员有12人,专业俱乐部体系只有8人;U23国家队中,高体联输送了14人,专业体系只有4人;U20国家队中,高体联输送9人,专业体系输送17人;U17国家队高体联输送2人,专业体系输送19人。
从这份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校园足球体系的人才,早期文化课教育对球员素质养成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他们往往比那些从小便从事足球专业训练的孩子具备更大的潜力和后劲。一旦这些孩子成年进入职业足球体系,在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后,往往会比那些从小只学足球的孩子进步得更快。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校园足球人才的潜力,日本国内现在更多的孩子愿意让自己早期足球学习从校园开始,而不是职业俱乐部。在另外一份数据中,目前高体联的注册球员人数有14万多人,而专业俱乐部体系只有2000多人。
同样的现象在韩国和泰国的青训体系中也得到验证,三个国家已逐渐将校园足球作为自己足球青训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恰好和我们长期忽视校园足球,重视专业队伍正好相反。
从少体校的举国体制,到俱乐部的各自为营,从足球学校的沉浮兴衰,再到校园足球的方兴未艾,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在新旧体制更替中走过弯路,甚至误入歧途,如今校园足球工程的切实推进正是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