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4人遇难:都曾是军人 美丽野外为何如此致命

哀牢山4人遇难:都曾是军人 美丽野外为何如此致命
2021年11月24日 11:38 新浪体育

  四名地质科考人员在云南哀牢山野外作业时失联引发社会关注,他们遇难的消息令人尤为痛心。

  因失温遇难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4名队员,在进入云南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经过8天搜救,21日18时在山中发现3名队员,22日8时发现第4名队员,均已不幸遇难。

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哀悼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哀悼

  4名遇难队员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他们是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此次进山进行样地森林资源调查任务,包括砍界标号、鉴别树种、测量胸径、丈量树高、划线定位、书写标桩等,以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

无人机热成像找到其中三人的遗体无人机热成像找到其中三人的遗体

  据参与救援的茶城阳光救援队队长张进春讲述:14日,山区开始下雨,山体陡坡泥泞难行,湿滑陷足是山地行进的极大障碍。丛林中有时起大雾,能见度仅几米,极易迷路。林木茂密,有时没有路,只能砍开密集的枝杈前进。

  最大的威胁是低温。山里雨后气温降到0度左右,而失联队员的遗体被发现时,其中一人“衣服掀开,露出肚子,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迹象。

  4名队员,据推测都是因失温而遇难的。

失温症失温症

  [失温症]当身体核心区域的体温低于35度,就会开始轻度失温,进入29度到22度区间时达到严重失温,并有致命危险。失温严重时,人的神经感受错乱,会感到虚假燥热,突如其来的舒适感,常会令人在神志不清中露出笑容,但这其实已到了最危险的阶段……

  物资准备是否充足存疑

  4名遇难队员都当过兵,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优于常人,该地质调查中心考察队是由原武警黄金第十支队组建,队员经过严格训练,具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据救援人员介绍,失联队员曾沿水流行进,试图找寻下游的出路,途中用油漆在石头上做标记,这些都是具有丰富野外经验的体现。

失联队员曾在石头上留下标记失联队员曾在石头上留下标记

  但让人痛惜的是,队员们的物资准备,却并不充分

  据澎湃新闻消息,4名队员挟带的食物不够一天的量:4罐八宝粥、2包蛋黄派、1包巧克力、4包鸡翅、4瓶饮料、1包瓜子。

  衣物包括:刘宇(羽绒服和冲锋衣)、张金榜(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保暖内衣+迷彩服)、张瑜(保暖内衣+迷彩服)。

  作业工具包括: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树牌、卷尺、钉子等。队员每人带有一台RTK卫星定位设备,但据救援队人员介绍,他们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在哀牢山中也没有信号。

  另外,队员随身带的一矿泉水瓶的汽油,还是驾驶员临别时从油桶中倒出来特意让他们带上,以备野外生火取暖之用。

  看起来,这是一次计划一日返回的例行任务,在食物和衣物等物资方面并未做充分准备,也没有做可能遇险的备案。

邢立达微博邢立达微博

  对此,著名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在微博上感叹:“还是大意了。”

  “像这种一天、两天的短考察,防风防雨的外套带了吗?高热量食品准备够了吗?是不是棉质内衣穿上就走了?……越是短时间的野外,装备越容易掉以轻心。”

  “在野外,出事的往往都是老手,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都是新手。”

雾中的哀牢山雾中的哀牢山

  此次参与哀牢山救援的张进春介绍说,救援队都是当地人,但也从未进过哀牢山深处。“哀牢山虽然从外面看起来绿树葱葱,烟雾缭绕很优美,但真正走进去却非常险恶。”

  由于山体陡峭、林木茂密,加上下雨导致的湿滑泥泞,哀牢山的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凶险。22日,4人遗体全部找到,但由于环境原因,运送遗体下山的过程十分困难,到23日晚21点左右,经过近40小时的转运才得以出山。由此可以想象,失联队员们在雨后山中,遭遇的是什么样的绝望处境。

山中的险恶环境山中的险恶环境
举步维艰举步维艰

  [救援规模]此次哀牢山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进行搜救。

  野外科考的风险

  野外科学考察,是一项风险极大、很可能遭遇突发情况的工作。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公众号平台,参与者们介绍亲身经历,让人一窥野外科考的危险性。

  “大一刚出野外那会儿,因为毛手毛脚踩碎了一块石头,碎石顺着很陡的山势砸到了距我3-5米外的同伴,还好砸到的是腿,不过伤口深可见骨……”

  “去年出野外,导师对我们说样品能不能采回来不重要,你们一定要安全回来!”

  “在阿尔金开展矿调跑路线,在山顶遇上了野牦牛,对峙了半小时,牦牛就是不走,同事看见牦牛尾巴翘起来了,赶紧喊我绕道。”

  “我在天山野外调查,早上阴天,中午到了林线布置样地后突然开始雷雨,闪电在我们身边跳动,我们立刻扔下了所有工具迅速跑下山。”

野外科考的高风险野外科考的高风险

  “我和同事去西藏林芝挖探槽,赶时间,挖完就直接进探槽观察采样。幸亏挖机师傅藏族小伙土登一直在边上没走,他也有经验。看到探槽要垮,马上喊了一声,我和同事往外跑了两步。我靠外一点,同事在最里面。就这样跑了两步,我还是被埋到腰,同事整个被埋。土登在探槽垮的过程中一直盯着最里面的同事。迅速去刨,幸亏头顶只盖了三十多公分的土。我自救出来,土登救我同事,才算有惊无险。”

  “有一个瘦削的同事,在山顶上背样品时,因为太累,竟然滑到山的另一边了,据他后来说,是因为实在太累了,身上背着的样品把自己拖坠下去的,所幸那晚是找到他了。”

  “在出野外之前,至少要有相应的系统流程,去问询执行者是否对目的地的安全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做哪些防范?是否有充分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及应急手段?出野外的人员有没有野外活动保险?这些东西应该自上而下的来形成一整个流程,希望我们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能够全方位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安全第一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只变成一句口号。”

  户外运动需谨慎

户外有风险户外有风险

  除了野外科学考察,在户外运动流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但出于专业性、经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不足,户外事故频发,甚至危及生命。

  2019年5月4日,两名驴友在攀登北京凤凰岭时,于一段水冲沟中发现了一具骸骨,经警方确认骸骨为2018年5月26日失联的驴友朱女士。当时朱女士失联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蓝天、绿野、浩天等民间救援队及很多热心驴友至少有300多人前往山上搜救,但是经过七天的大规模搜寻,始终没发现朱女士的踪迹。而一年后,这两名驴友才在偶然情况下发现了朱女士的骸骨……

  笔者自己也曾有在户外陷入困境的经历。早年在北京房山独自攀爬野山时,手机信号全无,某户外导航系统也丢失信号,导致在茂密灌木林中迷路,多次探寻下山路径未果。加上一整天的攀登让体力消耗殆尽,极度困倦嗜睡。

  眼看天色渐黑,气温开始下降,心理一度慌乱,最终靠着睡10分钟(闹钟叫醒)---走5分钟---再睡10分钟---再走的节奏,幸运找到山梁上一处有微弱信号的位置,联系朋友赶来,自付酬金找了一名当地村民上山带路脱险。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进入野外环境,处处面临风险,需要充分严格的系统性支持。

  在野外科考领域,安全培训制度化,业务操作规范化,物资准备流程化,高科技设备普及化……

  在户外运动领域,立法规范,地点路线合法合规,引入运动难度分级制,参与人员许可制,活动报备与违规处罚制等,利用保险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建立融合公共救援和商业救援的综合救援机制,提升旅游安全的救援能力等……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而无力的,愿人人永怀敬畏之心,行有所备,行有所止。

  再次向遇难的科考队员们致以哀悼和敬意。

  (李普利)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