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传奇人物斯蒂芬·亨德利拥有一个精彩绝伦的职业生涯,他曾主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斯诺克职业赛场,随手拿来几个数据都是载入史册的级别:7届世锦赛冠军、最年轻的世锦赛冠军得主等等。
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善攻、强势的竞技风格,往往未战便先震慑、打压了对手。苏格兰人将这项运动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是将自己捧上神坛。这种空前的成功不仅成就了亨德利,也让他随后的挣扎、坠落直至退役变得更加令人震惊和惋惜。
51岁的亨德利日前做客BBC电台4的节目《Don‘t Tell Me The Score》,西蒙·蒙迪就心中偶像、动力、观点、角色、战术、心理还有与罗尼·奥沙利文争神坛地位等一系列话题展开讨论。
亨德利和奥沙利文一样,都拥有36个排名赛冠军。奥沙利文近年仍活跃在职业巡回赛,成绩极佳,是40岁以上老将迎来职业生涯新高峰的代表人物。
提及自己从事斯诺克起初遇到的问题,亨德利表示是自己紧绷不自然的击球动作,他说:“首先是技术问题找上门,你会做出一些错误判断。当你第一次参加比赛时,根本不怕打丢球,丢几个还敢打。”
“但经过几年的磨练,你才打丢一两颗球,就会有人说你不该去冲那颗球,从这时起,你的打法就越来越老练,不再过于激进。”
亨德利那种无畏往前冲的打法的确很有成效,直到有一天,他会自己主动选择稳健。其实他是一个相对开蒙较晚的斯诺克球员,在13岁生日的前几周,他才收到一张斯诺克球台作为圣诞礼物,至此迷上这项运动。
戴维斯是标杆,我想像他那样
“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打斯诺克,完全沉迷进去了,”亨德利回忆与斯诺克初识的状态,“我参与过其他运动,感觉只是还OK,但并没有格外吸引我。我发觉自己真的很擅长斯诺克,所以就越发地想打。”
很快,冠军头衔纷至沓来,但直到他击败当时的“斯诺克之王”——史蒂夫·戴维斯,他才真正开始相信自己。
“18岁时我击败了史蒂夫·戴维斯,那就是最重要的一块垫脚石,”亨德利说,“他赢过我差不多17、18次吧,那次我赢了,我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因为我已经击败了最优秀了,我当时就是觉得,自己只需赢他一次就够了。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的确完全统治了比赛,就像史蒂夫·戴维斯统治了八十年代,我想成为史蒂夫那样的人。”
“当我还在打怪练级时,我看比赛总希望史蒂夫能赢。我最开始选的标杆是吉米·怀特,但很快我就意识到他并不是我要复刻职业生涯的对象(世锦赛六亚无冠)。我的确很贪图胜利,即便周日晚上刚夺冠,我也会在第二天周一继续练球,我不会因夺冠而给自己放假。”
“他们给我颁发的冠军奖杯反而更像是一种激励,会让我不由得去想下一个是什么,而不是让我原地大喊一声太棒了。”
经纪人伊恩·多伊尔也会督促亨德利严格、认真训练,这点是和他同时代大多数球员完全做不到甚至让他们感到惭愧的地方。亨德利本人也会将每天长达6到7个小时的训练看作是一种“折磨”,但他很快适应了这个强度,明显、快速的进步以及收获的成果更是让他主动投身于这项艰难的挑战。
关于“史上最伟大”的争论
亨德利未能像现在的40岁以上球员那样等来“第二春”,职业生涯也没达到人们预期的长度,即便如此,他仍是这项运动的传奇人物——差不多他和奥沙利文就是争夺“史上最佳”这一名头最合适的人选。
“每当你玩社交媒体时,关于谁是史上最佳的争论总会冒出来,”亨德利用真实感受发表意见,“罗尼仍在活跃中,即便我的世界冠军比他多,或许也有7成球迷会认为他是最佳。但我一直挺认可泰格·伍兹的常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只要人们还在讨论你,就说明一定是有所建树。”
“斯诺克是心理的对抗,即便你没有自信,也要装成有自信。”
巨星光环不易有,但一旦拥有,可能很多对手在上场和你比赛前,就已经输给你三分了。对于这个特性,亨德利拿出了他亨皇的巨星风范,说:“巨星光环这种东西就不是我故意为之的了,我围着球台打球就那个样子了。”
(世界斯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