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观察】乒乓输球的苦 我在日本人眼里看过

【东京观察】乒乓输球的苦 我在日本人眼里看过
2021年07月27日 20:30 新浪体育

  深度| 新浪体育 #东京奥运

  6日的东京奥运会比赛,中国的所有金牌竞争都失败了。

  采访完刘诗雯和许昕的发布会出来,天就开始下雨,把我们拦在了媒体班车的车站。

  这并不侵人的“淫雨”,似乎在为这魔性的一天,写上一个注脚。。。。。。

  01 赛场上不止你在流血流泪

  要知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的位置,是建立在举重、跳水和乒乓这三个大项基础上的。

  这三个项目,每一个来到东京的选手,都有着极高的夺金概率,每一个能来这里的人,都是在国内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激烈竞争的胜者。

  中国选手参赛的这三个大项的21个小项中,国内前3名甚至前8名的选手拿到世界上,都有争夺奖牌的实力。

  但是三个项目都在同一天莫名其妙地翻车了。

  跳水每届都很难包揽,因为如果都让你中国拿走了,别人还怎么和国家要钱,怎么发展这个项目?

  奥运会上也有中国全运会那种利益均沾的倾向。

  所以,每次奥运会,中国跳水队都必须自己精益求精,才能夺金。否则我们自己有一点问题,就会被多扣点、再多扣点。

  这也是为了世界跳水大格局着想。

廖秋云廖秋云  

  女举廖秋云去日本之前,她的竞争对手看起来并不强。距离她最近的对手总成绩,都比她要少13公斤之多。

  比赛中,廖秋云该做的都做了,6把成功。

  但是菲律宾的老将竟然在挺举中完成了自己从未举起过的重量,超了自己最好成绩7公斤。

  很多人赛后说中国女队的张国政/王国新教练保守了。

  确实对手体重更重,每一把都压了中国1公斤,但是对手超水平发挥了实力。而我们在叫重量的时候,认为对手是在胡要,确实没想到迪亚兹能做到这一点。

  奥运会之所以这么有魅力,是因为赛场上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实力的人,是不甘心在这样的舞台上被人无视的。

  容易拿到的金牌,是最容易忘却的金牌。

  赛场上,不只是你有过泪水汗水、勇敢顽强,对手同样如此。

菲律宾老将迪亚兹菲律宾老将迪亚兹  

  02 中日的瑜亮情节

  2017年,笔者去厦门开一个总局下属的管理中心年度会议,拿到了该中心的一个公开报告。

  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东京奥运会上最大的目标之一是,积极展开竞争;在和日本对抗的项目上寸步不让,绝对不能输给日本。

  当这个被写进“正式报告”的提法被披露后,又有领导找上门来跟记者说,这个是内部的说法,不便外传,希望可以处理一下。

  于是乎,这个太刺激的内容,被删除掉了。

  中国代表团成立的时候,体育局长苟仲文提了三点要求,里面没有必须和日本争短长。

  但不可否认,中日之间一直有着体育竞争的“瑜亮情节”。

  也正是这种互相竞争的态度,帮助中日在体育上互相促进,互为镜子。

  而两国之间相近的人种,面对欧美进行对抗的体育探索,也互相浸淫,互为范本。

  日本借东道主的优势,增加了棒垒球、滑板、柔道团体、攀岩,就是想抓一把大的,向中国的亚洲体育霸主位置发起挑战。

  所以26日的比赛结束后,日本媒体就又开始“国威发扬”了。

  《给乒乓王国的包揽踩刹车》、《国技失败 中国感受屈辱》。

  日本《乒乓王国》以《水谷隼:中国选手从未到达的名誉》,挖掘了一个特殊的角度,那就是参加了4届奥运会的水谷隼在奥运会上获得过金银铜牌,而中国没有一个选手达到过这个成绩。

日本媒体开始“国威发扬”...日本媒体开始“国威发扬”。。。  

  想想也是,可怜的马龙只有奥运金牌,银牌都没有啊。

  奥运金牌榜单独第一,“干芭蕾!你崩。(加油日本)”之类的标题,也出了不少。

  人家花了这么多钱,拼了命地办奥运会,现在海外游客进不来,门票没法卖,酒店餐饮服务业亏得当了裤子。

  东京昨天感染新冠人数增加到了2848人,怎么也要有点振奋人心的消息才好。

  谁家过节还不吃个粘豆包呢,也是能够理解的。

  当然对于中国体育迷们来说,这一天是灰暗难受的。特别是乒乓的失利,打破了心中的禁脔。

  但是看着水谷隼、伊藤美诚赢球后,日本媒体一水的夸奖报道,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如果中国击败巴西赢得男足世界杯,中国媒体也会这么疯狂吧。

  而且,这种时刻在历史上很多啊。

  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第一次去前方采访,现场见证的唯一金牌是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女子72公斤级摔跤决赛。

  当时只有18岁的王旭击败了多届世锦赛冠军滨口京子拿到冠军。

  滨口京子是那一届的日本奥运会旗手,日本无敌的存在,但是中国女将给对手送去的是满眼的苦涩。

笔者与王旭在2004年奥运会的合影笔者与王旭在2004年奥运会的合影  

  只不过,现在的很多中国体育迷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也不能理解日本为什么会对滨口京子失败,感到难堪了。

  2008年奥运会,张娟娟在女子射箭上从韩国人的计划内抠走金牌的时候,韩国人心中的震撼和我们对许昕/刘诗雯丢掉金牌所感到的失落是一样的吧。

  有多少人记得朝鲜有个18岁的无名人士桂顺姬,击败了日本国民偶像、奥运旗手田村亮子,获得柔道金牌的么?

  没有酸梅海盐的衬托,如何更能感受到蜜糖的甜呢。

  昨晚走进东京体育馆的时候,我想起了2014年,这里还叫代代木第一体育馆。

  就是在这里,我见证了刘诗雯和许昕夺冠。只不过那时他们俩并没有配混双,而是分别参加的乒乓球世乒赛男女团体赛。

  当时日本队的福原爱也是受伤缺战在看台上解说,石川佳纯挑大梁。

  刘诗雯作为李晓霞和丁宁之后的第三单打,决赛里对阵的是平野早矢香。

  7年过后,这个场馆的媒体间和发布会大厅和以前都有了不同。

  比起7年前,赞助商组织的数百日本啦啦队非常训练有素的呐喊,这天晚上听到的只有来自中国相关人士的加油声和叹息。

  赛后,中国网民指责日本不遵守规矩吹球,用手摸台子;日本媒体则集体发飙,认为“不审”(不明)人士组成的中国啦啦队违规,在现场出声,让日本主场变成了中国主场。

  中日网友和媒体的互相攻伐,打这种口水战只是“助攻”,赛场上的输,靠着社交媒体或者记者的键盘是赢不回来的。

  发布会现场,面对日本记者的邀请,许昕表现出了中国国球人应有的大气,赞扬了伊藤美诚的搏杀。

  确实,人家全场宁肯拼着6次接发球吃球,也一定要在这个环节上抢到先手。

  而我们打得这么保守,期待于日本选手自己的失误,最后气没调起来,就这么泄了。

  03 当配角的许昕

  最后感慨下许昕,在张继科的时代、马龙的时代和即将开始的樊振东时代,他都是中国男乒的“配角”。

  2012年奥运会,22岁的他还是替补,2016年成了男团第三人。

  然后是配混双或者被送出去当“韩国驸马”——帮着韩国乒乓大金主的富二代女儿,拿了一块世锦赛的金牌。

  领导安排干啥就干啥,任劳任怨。

  以前看到许昕,都只能看到他的一张扑克脸。

  他说话冷冷的,男队都是这种模式,愣愣地抖冷包袱,不知道是真楞,还是装傻充愣。

  但是你看他和刘诗雯的场边斗嘴,就能感觉到他的幽默。

  很多人都为许昕和刘诗雯这两名30岁的老将在发奖仪式上互相戴银牌的那一幕,感慨万千。

  刘诗雯拿到了世锦赛的单项金牌,就是没有奥运女单的命,大满贯已经离她远去。

  而许昕一直是跟随主角,保驾护航的人。

  也是在这个球场,2014年,“没睡醒的”张继科被蔡振华在混合采访区拦住,批了一顿。

  许昕则在决赛面对日本时打了第一场,3比0拿下的就是水谷隼。

  他还成为了那次赛事的MVP。

  7年后,坐在兴奋的水谷隼身边,面对中国记者的第一个问题,许昕歪过头去看着刘诗雯,征询着搭档,看谁先张开尴尬的嘴。

  两人瞪了一秒多,刘诗雯先说了。

  看来在两人的搭配中,刘诗雯也一直都是主导话语权的那个人。

  在2015年的单项世乒赛混双决赛中,许昕搭档韩国的梁夏银打得石川佳纯和吉村真晴毫无脾气,赛后石川佳纯感慨说,“中国许选手的球太重了。”

  在发布会的最后,日本记者向许昕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

  “据说许选手你的球男选手都很难接过去,你怎么评价对抗了你的伊藤?”

  许昕很平静大气地表扬了伊藤,他说——

  “首先我觉得伊藤在女球员中是一个世界级的选手,也是经过了很多的交手,她也是慢慢适应了我的一些球。她是敢于和男子选手对抗的运动员,尤其是在搏杀的环节上,确实更大胆,更勇敢。”

  这才是中国国球该有的胸襟。

  那些只知道调侃“不会打球的胖子”的新球迷,有几个知道中国乒乓的艰难岁月,知道马文革时代的痛苦坚持呢。

  知道中国当年为了奥运金牌,单打打不过,最后琢磨抓双打进行突破的算计。

  现在的球迷被奥运、世锦赛、世界杯连续的大包大揽“惯坏了”,国乒的包揽让他们忘记了岁月曾经艰难。

  只觉得这金牌是手拿把攥、心安理得。

  这次奥运会,就像当年王涛/吕林主攻双打一样,人家日本瞄准了混双。

  当初日本将这块金牌塞进奥运项目里,可不是只想为中国做嫁衣的。

  比赛不只是在赛场上,也在赛场下。

  接受正确的胜负观;接受对手比自己表现得更好的现实;接受不只是自己有泪水汗水和勇气。

  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体育。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新浪体育微信公众号:sports_sina)

新浪体育公众号二维码 新浪体育公众号二维码

  (周超 发自日本东京)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