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金马原产于前苏联北高加索地区,是一种步伐稳健、机敏、耐力好的山地马,属乘挽兼用型品种。
北高加索地区又称为前高加索,位于大高加索山脉的北侧,属于俄罗斯。由于山脉的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空气都受到拦截,是山脉两侧的气候差异显著。北高加索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3~25℃,年降水量200~600mm。
早年在原产地有地方品种马,来源属于蒙古马和一些东方品种马的杂交后代。历史上高加索人在商业上及宗教上与近东各穆斯林国家常有交往,一些东方马种如波斯马、卡拉巴赫马、阿拉伯马随之带入该地区。在产区山地条件的影响下,当地马能够攀登山路,渡过激流,并具有良好识别方向的能力,以长距离持久力见长。卡巴金马就是从这些马中经过选育提高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在1918~1922年的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因高加索地区处于战争状态,卡巴金马损失严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即着手恢复并增强卡巴金马的繁育场,经过系统选育其品种质量明显提高。1935年苏联出版第一卷卡巴金马的登记册。卡巴金马输入我国主要用于改良本地马种和培育新品种。
卡巴金马体质结实,结构协调。头长而干燥,多为半兔头。耳长、耳尖向内扭转,眼大有神。颈长中等,肌肉发达,下缘稍垂,颈础低。鬐甲高长中等。胸廓深,背长直,腰坚实,尻斜、有的呈尖尻。四肢发育良好,多曲飞,外向,距毛较少,蹄质坚实。毛色主要为骝毛和黑毛,青毛很少。一般无白章。
卡巴金马的适应性比引入的其他品种马强,尤其是对高寒地区的适应能力较强,繁殖和推广较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繁育在黑龙江省原山市种马场、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贵州省山京马场、辽宁省小东种羊场和云南省嵩明马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保留有卡巴金马繁育群,其他马场的种群皆已散失。2007年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的纯种繁育群也已散失。近60年来,卡巴金马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地用于改良当地马或参与培育新品种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引入我国的卡巴金公马几乎都含有纯血马血液,体格较大,结构较好,因此在我国繁育的卡巴金马实际上已属于盎格鲁卡巴金马,体尺、外貌比引入当时有明显改变,多为直头,鬐甲明显,正尻达68.6%,体高也比引入时有所增加。
卡巴金马引入我国后用于改良本地品种马,早期多作为杂交一代的副本,曾因为后代体型较轻、不适于农用,必须再用重型马种轮回杂交;黑龙江省繁荣种畜场曾用苏重挽马、阿尔登马公马与部分卡巴金马母马杂交,后代类型符合兼用需求,受群众欢迎。因其弹跳力相对较好,有少量卡巴金马与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马术用马参加障碍赛等,成为我国加入国际马术运动组织后第一批训练比赛用马。
(文章内容来源于: 龙之媒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