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赤兔,农垦人60年守护的三河马

当代赤兔,农垦人60年守护的三河马
2020年01月25日 14:21 新浪体育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三河马群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三河马群

  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一望无际的草原如同一条绿丝绒毯。。。。。。

  在呼伦贝尔辽阔的大草原上,千万匹骏马奔腾着,这些体貌美观,毛色光华的骏马就是传说中的三河马。辽阔的草原哺育了好客的民族,也哺育了俊良的马匹,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勤劳的勇敢的马儿,温顺可爱的马儿更是离不开善良淳朴的草原人民。

  看着眼前奔腾呼啸的三河马群,心中不由得陷入沉思。。。。。。

  三河马场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渊源的养马历史与欧亚马文化的相互交融,在这里培养孕育了一代国宝三河马。经过农垦人几十多年的辛勤培育,将三河马由普通民间杂交马改良为中国的一代名马,并且育种水平也成为养马领域里的典范。

  在苍茫大草原上,在千里交通线上,三河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北方其他马种相比,其耐力、挽力、速度都表现非凡。据统计,一匹三河马的运输能力是普通蒙古马的1.5倍。一次有趣的测试,可以说明三河马的神威:

  当时使用一匹青色的三河马做挽力测试,拉一辆装满了沙子的解放汽车,普遍看法是三河马未必拉得动;出乎意料的是三河马拉起来轻松+愉快;为了进一步测试三河马的最大挽力,测试人员让30多位在场观看的群众全部上了汽车,以此增加重量,在马夫的一声吆喝下,三河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健壮的马蹄踏破土地,将土块蹦飞到2米外,雄壮悠扬的拉着汽车前行十多米,这场景惊呆了在场所有人,而这次测试故事,也被人们久久传扬。

  在我国可查的赛马记录中,三河马是惟一可与外国马争雄的国产马。早在20世纪30年代,三河马就在上海与外国马竞相争雄,并且一战成名,创造了1600米2分零4秒的成绩,是当时上海跑马厅的最快纪录。同期,在大连赛马场上,三河马把这个纪录提高到1分51秒8,与当时苏联几个地方品种“雅古特”、“后贝加尔”、“吉尔基斯”等马比较,其1000米和1600米的成绩均居领先地位。

  20世纪30年代,海拉尔马在上海、天津的马术比赛中获得了领先的成绩,受到了国人的关注,1955年国家对呼伦贝尔地区所产海拉尔马进行了调查,认为其体尺外形、工作能力、历史形成可以作为马的一个独立品种,因其产地有哈乌尔河、根河、得尔布干河三条河流经过,而冠名为三河马。到1974年,海拉尔农垦系统各农牧场饲养的三河马达到3.2万余匹,其中基础母马0.9万余匹,是历史上三河马数量最多的一年。从1955年-1985年的三十年时间里,海拉尔农垦系统共向全国提供三河马41100多匹,创利4000多万元。

  三河马不仅是欧亚文明碰撞的产物,还是草原文明的缩影,它以强健、神速闻名天下,是目前唯一可以与外国马一争高下的国产马。1958年三河马参加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因品性特征与马匹质量优良而获特别奖,周恩来总理赞誉“三河马是中国马的优良品种”。大兴安岭地区林业采伐要靠三河马不断的将木材从山林中运输下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草收获三河马更是主要的机械力量。历史上,三河马曾和战士们一起承担了保卫祖国边疆的任务,并且参加了中印边境反击战。

  三河马是世界上血统最复杂的马匹,最多时含有14个马的血统。主要有骝毛和栗毛两种颜色,结构匀称,温顺灵敏,步调平稳,力速兼备。三河马的产生得益于额尔古纳草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多种良马的涌入。

  额尔古纳市位于 呼伦贝尔 草原北部,与俄罗斯以 额尔古纳河为界,这里水草丰美。19世纪初俄国人携带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渡过 额尔古纳河放牧、打草并移居三河一带。苏联十月革命时期,大批的俄国人逃亡到中国并在 额尔古纳市定居,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马匹,其中有“后贝加尔马”、“奥尔洛夫马”,英国马和俄国“皮邱克”重挽马等。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曾设 海拉尔种马场,在 额尔古纳地区有50余匹优秀的种公马。这些外来的马种与当地的蒙古马不断杂交改良,当时形成了一个新的品种“ 海拉尔马”。

  “三河种马场”是海拉尔农垦下属的十六个农场之一,除却文章开头提到的万马奔腾、气势如虹的壮阔草原,“三河马科技博物馆”是又一个深入了解三河马的不容错过的地方。

  从“三河马简史”、“三河马科技”、“三河马品种”和“三河马文化”这四部分,了解三河马的历史和现状:因地理位置特殊、水草丰茂、土地肥沃,额尔古纳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耳熟能详的“马背上的民族”,更在近现代时期有俄国人、哥萨克人、白俄人等移居,并带来他们身边最优质的马匹。此后,“贝加尔马”、“英国马”、“奥尔洛夫马”等外来马种与当地蒙古马不断杂交改良,便形成了新品种“海拉尔马”。1955年国家对“海拉尔马”这一品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从“体尺外形”、“工作能力”、“历史形成”这几方面得出“可以作为马的一个独立品种”这一结论,也由此被冠名为“三河马”。

  由于企业发展向机械化迈进,进入80年代马匹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牛羊的经济优势逐渐取代了马,随着农机的普及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马匹也从农业和运输的主要动力退居为辅助动力。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和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渐完善,马匹所具备的功能逐渐被忽视,大批草场被开发为农田,国家对三河马政策性的投资补贴逐年减少,种群萎缩加剧,种种这些使三河马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三河马场仅存有700多匹基础马群,甚至于20世纪末逐渐流失。到2007年,呼伦贝尔三河马已被国家列为濒危物种。

  三河马的保存离不开海拉尔农垦人的守护,三河马的复兴离不开海拉尔农垦人的努力。

  1955年,国家对呼伦贝尔所产的优良马种进行了调查,认为其“自然条件,历史形成,体尺外形,工作能力,饲养管理及繁育情况”,足以构成我国一个独立的马品种,因而正式将“海拉尔马”改称为“三河马”,并正式列入我国马类新品种名录。同年,为保护、繁育、发展三河马,国家农垦局决定在呼盟农牧场管理局建立三河种马场。1974年是历史上三河马数量最多的一年,海拉尔农垦系统内饲养的马匹达到了3.2万余匹。从1955年到1985年,海拉尔农垦为全国提供了41100多匹三河马,创立四千多万元。大批量的三河马为呼伦贝尔的牧草收获和林业采伐提供了巨大的机械力量。1986年,便培育出驰名享誉世界的三河马,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批优秀马匹,成为我国“马种繁育基地和科研中心”。其后,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三河种马场更发展成“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农场”。

  三河马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三河马文化融入了蒙古族草原文化和欧亚马文化,保护三河马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存亡问题,更是一种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保护和延续。三河马的衰落引起了海拉尔农垦人的高度重视,重新审视恢复国宝三河马的重要意义,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决定:必须抓紧恢复三河马,保留和进一提高这一优良品种,建立三河马科技展览馆。从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历史角度向人们展示三河马不平凡的发展轨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河马通过农垦人六十多年的艰辛保育才得以存留,现在亦是“濒危品种”。

  内蒙古三河种马场始建于1955年,建场伊始就以培育、扩繁三河马为己任。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农场始终与马有着不解的渊源。三河马是我国的优良马种,相当一段时期内是作为军马使用。建国初期,三河马场承担了三河马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直至现在,三河马的育种繁殖,都是人工择优操作,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一代名马的基因稳定和优秀。

  三河马是在大陆性气候寒温带采取群牧管理办法育成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河马一些可贵的品种特征:耐寒,耐粗饲,饲料报酬较高,恋膘性好,降膘慢,而增膘快。抗病力强,繁殖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三河马主要采取利用天然草场群牧的方式饲养。一年之中马群的饲养分为夏秋放牧抓膘放牧期和冬春补草补料期。在夏秋季节,天然牧场水草丰美,马群昼夜在野外采食,冬春季节,天气严寒,积雪盖地,马群白天在附近草场出牧,夜晚归牧适量补给干草和精料。

  海拉尔农垦人在国营三河种马场,对三河马进行有计划地品种选育,通过收购苏侨回国时所留马匹,公马14匹、母马64匹开始了三河马的培育,进行选种选配,70年代高峰时期三河马场有14个血统近万匹马,核心群达4000多匹。1974年是三河马繁育的鼎盛时期,由海拉尔国营农场有计划选育的优质三河马达到3.2万余匹,也是历史上三河马数量最多的一年。

  天人合一的培育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海拉尔农垦人六十余年的世代努力,让三河马的基因完美的延续了下来。

  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一望无际的草原如同一条绿丝绒毯。。。。。。看着眼前奔腾呼啸的三河马群,心中感慨万千,深深地被守护这些草原骏马的可爱的人们而感动。

  (御盛马场)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