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火炬桥组装误差不超2毫米 90名空军士兵苦练三月

  开幕式表演的最后环节,四条“火炬”桥臂像奔腾的河流,从场地四周涌向舞台中央,对接成一座同心桥,亚运主火炬盆在同心桥的托举下梦幻般地屹立在观众眼前。

  巨型火炬盆的搭建是开幕式的一个难点,由空军部队唯一一支担负亚运表演任务的广空装备部某训练大队90名官兵负责完成。

  据悉,“火炬桥”每条长26米,重达7吨。整个推动过程要求匀速前进,4条“桥”汇拢舞台中央与火炬盆对接,将火炬盆组装在桥臂上后升至空中,整个过程必须控制在3分20秒内,误差不超过1秒,要和音乐完全合拍,且四座桥端对接位置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否则就是失败。

  为保证“零失误”,参演的90名空军战士苦练三个月。广空装备部某训练大队带队干部刘继超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平时操枪弄炮惯了的战士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训练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

  “战士们推着‘火炬桥’从出场到与火炬盆对接路程为120米,导演组起初在场地上画出了一条运行线路,但时间一久,线路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在晚上合练时,受灯光照射影响,根本看不见。这就要求战士们表演时达到‘盲视’的状态。”刘继超说。

  为了练就这一本领,战士们先是反复苦练,之后在无灯光的黑暗中练,最后索性用布把眼睛蒙上,练方向和速度的感觉。3个月下来,90人行进就像一个人一样,达成了很强的默契,运行轨迹误差不超过2厘米、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远远超出了导演组的预期。

  据悉,出于保密需要,“火炬桥”训练起先安排在夜间进行。到最后一个月合练的时候,战士们晚上6点出发,先和其他节目一起走台表演,等其他演员都撤场了,他们还要在休息室等上三四个小时,到凌晨三点左右再单独排练节目。据表演队教导员刘清华介绍,他们每天平均训练时间10个小时左右,最长的达15个小时,每次都是去得最早,回来得最晚。

  羊城晚报记者 王普  通讯员 武艾丽 童小军

  参演战士“抢”了饭碗

  羊城晚报讯 记者蒋铮报道:广空装备部某训练大队带队干部刘继超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他们从450名战士中精选出90人,一过身高关、相貌关,身高170-175厘米,相貌要端正;二过技术关,技术要过硬,能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三过思想关,政审合格、意志坚定。90位战士有时一天训练要推20多次“火炬塔”,累得实在受不了,就躺在水泥地上休息一会儿。经过3个月的训练,不仅3分20秒抢到了,还“抢”了其他单位的“饭碗”。“火炬塔环节并不是推桥这么简单,桥里有很复杂的技术装置,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操作,通过电、气等装置的作用,协助火炬点燃,一开始,战士只是负责推桥,其中10人是‘备份’,而技术环节则由另外5个单位的16人完成,后来主办方发现,战士们完全有能力完成技术环节,就把其他单位的人撤掉,让我们的10个‘备份’来做。这样的好处是简化了管理环节,但这样就一个‘备份’都没有了,完全没有退路。”教导员刘清华说。

  

相关专题: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专题 

更多关于 开幕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