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略研究所:竞技围棋的未来在哪里?

奇略研究所:竞技围棋的未来在哪里?
2025年02月21日 18:21 新浪体育综合

  文章来源:奇略研究所公众号

  编者按:祥瑞斋主人 是澳洲留学的围棋爱好者,目前在洛阳生活工作 ,他与deepseek 进行了有一次深入的探讨,分享给大家,希望引起一些讨论。

  近来,Deepseek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曾经居庙堂之高的大语言模型如今已家喻户晓,身边的人每天无数次点开那个蓝色的鲸鱼标识寻找心中疑惑已久的答案。

  对于围棋人来说,我相信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想去问,却不愿意去面对的。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预示着竞技围棋的末日?”

  本期,笔者请来两位华语辩论界的大咖来对这个话题进行一番辩论。正方“少爷”,辩论界称他的风格为“新剑宗”。反方“学长”,是华语辩论界一位开宗立派之人,还是单身贵族。那么,咱们就一起听一下两位辩论高手的看法吧。

  主持人:现在辩论开始。

  少爷(正方:人工智能预示着竞技围棋的末日):(扶一扶眼镜,起范儿)来,各位,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与围棋时,我们真正在讨论的,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AI的胜利,请你不要沾沾自喜,它不是技术的凯歌,而是人类精神的黄昏。

  过去,围棋是一场“人与可能”的对话。每一步棋,都是棋手在混沌中寻找意义,在未知中雕刻智慧。而今天,AI用绝对理性的计算,将围棋变成了一场“答案的展览”。当人类棋手穷尽一生追求的妙手,被AI轻描淡写地标记为“胜率下降0.3%的失误”,竞技围棋的灵魂已悄然消逝。末日是什么?不是棋盘的消失,而是人类在棋局中投射的勇气、直觉与诗意,被降格为数据的附庸。 我们曾以为AI是新的挑战者,但它最终成了裁判。而一场永远由裁判宣布胜负的游戏,还能称之为竞技吗?

  学长(反方:人工智能未预示竞技围棋的末日):感谢少爷的精彩发言,但我要指出您存在三个根本性误区:

  首先,混淆工具与主体。AI是棋手的训练伙伴,而非替代者。AlphaGo的出现让人类棋手突破定式思维,近五年新定式发现量是过去百年的总和,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点三三”引发的大量复杂变化。柯洁称AI让他“重新理解了围棋”。工具升级从未终结竞技,反而扩展了竞技的维度。

  其次,对方辩友误判竞技本质。竞技的核心是“人的超越”,而非“绝对正确”。短跑运动员不会因赛车更快而放弃突破,棋手也不会因AI存在而停止探索——他们追逐的是人类极限的刷新。在最近两届农心杯上,申真胥和李轩豪都下出了媲美AI的完美棋局,尽管暂时引起了争议,但是也最终证明了现代人类棋手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超越自己,无限逼近AI的水准。这种对以往桎梏的超越就是竞技的实质。

  最后,您忽视了整个围棋圈的生态进化。AI催生了种种围棋比赛直播的新形式,围棋受众大量增加,也产生了围棋网红。当一项运动的参与度和多样性不降反升,何来末日之说?对方预设了一个静态的竞技图景,但竞技的活力,恰恰在于对变革的拥抱。

  少爷(正方)反驳反方:对方辩友说AI只是工具,但工具不会让使用者失去姓名。当所有棋谱都被标注AI评分,当人类棋手的“灵光一现”被判定为“低级失误”。

  工具也早已成为暴君——首先它用标准答案绞杀了围棋最珍贵的可能性。您提到新定式与收视率增长,可这些数据恰似皇帝的新衣:人们围观的不再是棋手与棋手的对决,而是棋手与数据库的竞速。当棋手必须向AI证明自己“正确”,围棋便不再是艺术,而是模仿秀。

  其次,同时这些年的业余大赛,甚至包括职业大赛,不时传出遛狗的新闻,不管背后是否是利益集团的角力,话语权和技术解释权的争夺,还是有人用人工智能牟利,他们都偏离了竞技围棋的航道

  竞技围棋本质曾是人与未知的共舞,每一局都是不可复制的史诗。李昌镐的“石佛”风格,李世石的“僵尸流”,秀行的华丽,这些带着人性温度的选择,在AI眼中不过是胜率曲线的波动。 AI带来的不是进化,而是降维。它让围棋从“探索星空”变成“背诵星座图”——星空仍在,但仰望星空的浪漫已死。就连“申工智能”自己都承认,需要记忆大量AI下法,这些下法一直从序盘延续到中盘初期,将近百手。当人类棋手沦为AI的校对员,竞技围棋就成了一具没有心跳的标本。

  学长(反方)反驳正方:您方将“辅助”偷换为“主宰”:AI胜率分析不等于棋手必须盲从胜率,没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刚刚结束的2024年围甲中,时越九段对江维杰九段,时越九段本来已经是胜率接龙的大好局面,时越并没有延续AI推荐棋路,而用“人类直觉”和“思维惯性”制造陷阱,在胜率骤降,甚至胜率反转后实现反杀,最终取得大胜。这正是工具赋能下的创造性反抗。

  将“竞技”偷换为“考古”:对方怀念的是围棋的博物馆价值,而竞技体育永远向前。游泳选手不会因鲨鱼皮泳衣打破纪录而哭泣,围棋的“人性温度“恰恰体现在驾驭新工具的能力上。

  将“变革”偷换为“消亡”:日本围棋AI普及后,NHK杯直播收视率上升,节目随时提供胜率和AI变化图,更多普通人通过AI教程踏入职业门槛——这难道不是竞技精神的扩容?

  AI撕掉了围棋的贵族面纱,让它回归竞技本质。过去需要十年悟出的棋理,现在可以通过AI训练模块速成,这迫使顶尖棋手向更深的“人类专属领域”进发:

  一,心理博弈维度:人类对局中的非最优解是纯AI对弈中不存在的战术层级,它涉及了心理、博弈和文化的层面。

  二,审美革命维度:围棋界对名局和妙手的审美标准改变。当竞技从“求存走”向“求美”,AI不是末日钟声,而是新纪元的敲门砖。

  主持人:双方进入结辩环节。

  少爷(正方结辩):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曾被歌颂为进步的标志,但当围棋,这门艺术,这门探索未知的哲学,变成了AI的傀儡剧场,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我们庆祝的,是人类智慧的胜利,还是算法的胜利?当柯洁的眼泪和李世石的孤注一掷被数据的洪流淹没,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比赛,而是那份对未知探索的渴望,那份属于人性的不可预测和无限可能。围棋,不应是冰冷计算的展示板,而应是人类智慧与情感交织的舞台。让我们守护这份纯真,不让围棋成为AI的附庸,而是让AI成为我们探索更高境界的伙伴。

  学长(反方结辩):围棋,从古至今,它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时代精神的映射。今天,我们站在AI的肩膀上,不是为了俯瞰人类智慧的渺小,而是为了眺望更广阔的智慧海洋。我们拥抱AI,并非放弃人性的光辉,而是让这光辉在新的挑战中更加璀璨。正如人机大战李世石的那场胜利,不是AI的胜利,而是人类勇气与创新的胜利。我们不是在与机器的对弈中迷失,而是在这场对弈中找到了新的自我,学会了如何在数字时代舞动智慧的火焰。围棋的美,不在于它是否遵循古老的规则,而在于它如何激励我们不断突破,用人类独有的判断和情感,书写每一步棋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携手AI,共同绘制未来竞技的壮丽图景,因为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拥抱变化、不断探索的人类精神。

  主持人:现在进入观众提问环节:

  A观众:请问少爷,您认为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不被算法逻辑所取代,特别是在培养未来创新者的过程中?

  少爷:非常感谢您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双轨制:一方面,利用AI进行数据分析、基础技能的强化,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人文课程,如哲学、文学,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通过设置创新实验室、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人性与科技的边界,这样我们既能培养技术精英,也能确保他们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总之,在新的时代,要为人文赋理,为机器立心。

  B观众:学长,您如何反驳那些担忧AI会削弱人类决策直觉,导致围棋艺术失去独特性的观点?

  学长:感谢您的提问。实际上,AI可以成为增强而非削弱直觉的工具。通过与AI的对弈,棋手能接触到更多未曾设想的策略,这不仅不会限制直觉,反而能激发新的直觉。正如音乐家通过现代技术创作,非但没有失去艺术性,反而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围棋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能适应时代,通过AI的挑战,我们更能理解围棋的深邃,从而在传承中创新,让围棋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C观众:问一下少爷,如果说一个竞技项目即将进入末日,那么会出现哪些征兆?

  少爷:我认为如果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之二,就必须引起这个项目从业者的警惕:

  1。 参与者失去自主创新空间;

  2。 观众不再认可人类表现的价值;

  3。 文化传承链断裂;

  4。 经济生态崩溃。

  D观众:想问一下学长,围棋除了作为一种体育,还有艺术和教育的属性,那么结合您的辩论内容您的看法呢。

  学长:尊敬的各位,如果说到艺术和创作,让我们从文艺复兴说起。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还是科学家、发明家,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客观世界的理性密码,他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们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入了对人性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也融入了数学的精确。今天,围棋与AI的结合,正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我们不是在削弱围棋的艺术性,而是在为它注入新的生命。想象一下,AI辅助下创作的围棋布局图,不就是现代的棋艺画作吗?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艺术创新的展现。

  历史教会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文化的重塑。正如摄影术的出现,一度让画家们担忧绘画将被取代,但结果是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围棋与AI的携手,不应被视为威胁,而是如印象派之于传统绘画,它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正如梵高通过画笔捕捉情感的波动,我们也可以引导青少年通过AI探索围棋策略中的情感,创造前所未有的对弈风格。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探索,让围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艺术与科技的桥梁。

  通过这样的辩论,我们不仅讨论了技术与传统的碰撞,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汲取艺术创新的灵感,利用历史教训,促进围棋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让围棋成为培养下一代创新思维和艺术感知的平台。

  作者的话:这篇文章是笔者和Deepseek共同完成的,您能看出那些是我的观点,哪些是人工智能的观点吗?

围棋竞技李世石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