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AlphaGo不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

院士:AlphaGo不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
2021年04月29日 11:23 新浪体育综合

  据 科学放大镜 报道

  2016年,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一场大战,让AlphaGo一举成名。第二年,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AlphaGo又用3:0的比分把世界围棋冠军赢得没脾气,甚至说出“它就是围棋上帝,能够打败一切”。

  柯洁之后,AlphaGo再没挑战过人类棋手。谷歌方面表示,研发这一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变革,此前的挑战只是为了试探它的功力。

  这个令人挠头的功力,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看来,再平常不过了。

  他解释说,像围棋这种,对弈双方在明面上排兵布阵的,属于“完全信息博弈”,“是博弈中最简单的”,也更容易被计算机“学习”到。他觉得,现阶段其实还没有真正的人工智能。

  80年代,中国怎么做人工智能?

  有个概念必须要强调一下。虽然在人机围棋大战后,人工智能风靡全球,但它在本质上并不算新鲜事。

  1956年夏天,“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名词,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在更早的1943年,世界上出现了首个神经网络数学模型。而人们对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成就了后来的“深度学习”。

  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其实已经掀起了第一代人工智能的热潮。可在当时的中国,这还是个冷灶,人们搞不清它是什么。张钹就是这时赴美访学,决心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

  但回国后的张钹,却陷入了另一个难题:在中国怎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才能对社会有用?

  为此,张钹和同事一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深入各行业一线调研,想要找出一个真正切入点。

  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发现,国内军工企业在装引信时还是手工操作。这也太危险了。“一定要发展机器人”,张钹想。

  他们想建一个机器人实验室,可哪怕是美国最普通的机械臂,当时国内都很难买到。1984年,张钹辗转从香港买到了一台“PUMA560”。

  PUMA560三维图

  这是一种很经典的六自由度机器人。现在看起来并不稀奇,但在30多年前,工业部门在清华看到用机械臂演示如何写字、摆积木时,既兴奋,又惊讶。

  “我们也能做人工智能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信号。果然,1986年,“智能机器人”成了“863”计划中的重要主题。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人工智能的学者之一,张钹入选该主题专家组。

  尽管比国外入局晚20多年,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深度学习,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张钹很在乎算力。

  准确说,算力不够直接拖了第一代人工智能的后腿。

  没办法,人们很快发现,不管人工智能概念多酷炫,却没那么实用。从国际到国内,大片的质疑声都在说:人工智能靠谱吗?

  这个状况在以数据驱动的第二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得到改善。有了深度学习的加持,从语音助手到人脸识别,从自动驾驶到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张钹却觉得,这还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以人脸识别为例,它其实很容易受到干扰。一头牛的图片,加了噪点进去,就可能被识别成马,甚至任何东西。

  非常不安全、非常不可信、非常不可靠——张钹认为,只要这“三不”还存在,人工智能技术就有懈可击。而要堵上这个漏洞,光靠深度学习是不行的。

  如果把第二代的数据驱动和第一代的知识驱动融合起来呢?在此基础上,2015年前后,张钹大胆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理论,希望能够发展出一个更强大的人工智能。而国际上相似理论出现时,是在2018年。

  同一起跑线。

  张钹很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从第一代人工智能落后,到第二代人工智能努力赶齐,国际人工智能原始创新上,中国的声音一直都没能强壮起来。

  可这次不同。在第三代人工智能这片“无人区”里,中国有无限可能。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