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马邦杰 姚友明)有人说,志丹足球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中国足球的深层内容。
志丹和陕北高原的大多数县城一样,藏身在两山之间的狭长河谷内,足球运动不便开展。而让志丹做到与众不同的,是一个名叫丁常保的男子。
丁常保(右二)被孩子们称为“丁妈妈”
17年前,丁常保还是个24岁的热血球迷,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他抱着拯救中国足球的宏愿投身足球。由他这个看似狂妄的想法开始,志丹足球生态发生改变,人工草皮球场从0增加到了32块,常年踢球的人口由60变成了6000,球队成绩由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一,并培养出了职业球员。
让丁常保尤其骄傲的是:足球改变了246个孩子的命运。他们或进入专业队,或上大学,借助足球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拥抱更加精彩的未来。
丁常保在办公室里种了一棵菩提树。他相信菩提树和足球都能在志丹扎根生长。新华社记者马邦杰摄
因此,不求升官发财的丁常保在志丹当地被一些家长称作“善人”。
足球行善,是丁常保屡经挫败之后悟出的道理。起初,他的想法曾是那么的功利而浅陋。
“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耻辱性的经历,对我冲击很大。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成立一个俱乐部,做成中国的皇马,推动中国足球变得强大。”他说。
丁常保农民家庭出身,当时是名普通的林业干部。常年在陕北高原翻山越岭的林业工作,练就了他的执著和韧性。“我就是非常执著,大家说我迂。”他说。
这位“迂”人说干就干,2003年成立了俱乐部,并代表志丹参加陕西省的足球比赛,结果每次成绩都不理想。2005年,他们首次组队参加陕西省比赛,取得最后一名。
“一开始搞足球,我们就遇到了瓶颈。”他说,“当时全志丹县踢球的一共也就60个人,校园内有30个孩子,校外有30个成人。”
丁常保那时在志丹遭遇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的致命问题:踢球的人太少。但他迅速找到了答案,并由此转变思路带领志丹足球走向了更高的境界。
“2007年,我写信向张路求教。他告诉我要成立足协,摒除一切功利思维,踏踏实实搞普及,让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享受足球。这是基层足球发展的正道。”丁常保说。
但孩子们都在校园里呢。志丹足协要想教孩子踢球,谈何容易。
不怕的人眼前才有路。为了拿到进入校园的通行令,丁常保派一个足协工作人员到县教育局门口蹲点“堵”负责人,等了10多天,终于“堵”到了教育局局长。随后,教育局正式发文,允许志丹足协进入校园搞足球普及。志丹因此得以引领风气,全县普及校园足球。
志丹女足在比赛
2010年,志丹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2011年,志丹县出台文件,每年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经费,确定校园足球办公室设在足协,丁常保任办公室主任。2014年,志丹县再次发布文件,将每年给校园足球的拨款增至300万元,确定校足办是县教育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政府的政策与财力支持,为丁常保大展身手提供了舞台。志丹足球做得有声有色。2015年,志丹男足夺得陕西省冠军。而在丁常保看来,最重要的是志丹让每个想踢球的孩子可以免费踢球,让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免费接受专业训练。
2015年,志丹男足获得陕西省冠军
丁常保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他2007年做了腰椎手术,腰部植入一块钢板,本可两年之后取出,但直到今年疫情期间他才得空去医院“卸载”了这块钢板。有一次组织活动,他一天接打电话600多个,手机高温休眠,被迫现场买了部手机。还有一次,他开车13个小时、行程1100公里,从志丹拉几名球员去成都参加比赛。
丁常保希望通过足球改变一代代志丹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志丹的人文环境。他认为,这应该是基层足球的使命。
“我做足球开始是因为喜欢,后来觉得很重要,再后来就成为我的生活全部。”他说,“有些人为我投身足球觉得可惜。人生一世,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才是真的可惜呢。”
志丹足球培养出了一些苗子,志丹足协没有从中收取一分钱的培养费。丁常保希望足球能为孩子的前途服务,而非通过足球赚钱。但志丹足协确实资金短缺,今年丁常保出资五千元赞助一支球队参赛。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志丹县城23所中小学校全部开展校园足球,上足球课的孩子超过两万。丁常保认为,其中能称得上足球人口的只有六千。“有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没必要夸大其词。”他说。
与丁常保稍有接触,你会发现他有种独特的气质:热情、认真、执著或者,“迂”,却毫不苟且。他能有所成就,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与他的个性与情怀有关。
志丹足协主席丁常保
丁常保经常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17年的时间,证明他不是信口说说。
事在人为。眼下,中国各地发展基层足球,不少地方成立县市级足协,政策、资金、场地等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如何找到更多丁常保,却会是个难题。
足球改变人生
陕西志丹,是个能够让我们对中国足球重新鼓起信心的地方。
志丹足协自2007年成立之日起,主席丁常保率领志同道合的团队,认认真真地按照国际通行的足球规律发展足球,踏踏实实地走普及惠民的道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志丹的足球实践证明,一些国际通行的足球发展规律,在中国一样可行。
志丹足协耕耘基层足球不过13年,而今成就斐然。志丹这个人口仅有16万的小县,当年男足成绩曾是陕西省倒数第一,现在男、女足各级球队经常夺得省内第一。这仅仅是志丹足球成绩的冰山一角。
目前代表志丹足球最高水平的是一位名叫付杰的职业球员,19岁,效力于北京人和俱乐部。作为首个在中甲赛场亮相的志丹球员,作为一个从志丹走出的孩子,付杰珍惜足球带给他的一切。
付杰说,他的信条是:足球改变人生,付出定有回报。
付杰(左)和他父亲。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摄
11月下旬,人和俱乐部球员放假,付杰回到志丹。只要天气允许,他坚持每天早晨7点起床,上午跑步和练力量,下午踢球。“在俱乐部怎么练,我在家就怎么练。”他说。
2009年,在志丹足协获准进入校园之后的第三年,付杰有机会接触到了正规的足球培训。他每天放学后训练,周末参加比赛。他的足球训练模式和欧洲孩子基本相仿。这是志丹足协借鉴国际经验而力推的模式。4年后,付杰被广州恒大足球学校选中。
付杰父亲认为,儿子的成功与丁常保和志丹足协密不可分他说:“我之前对足球一无所知。是丁常保和志丹足协他们培养了我的孩子。志丹足球平台好,全是为了孩子,不收费,不卖球员,不从中赢利。这个其他地方比不了。”
付杰在志丹休假期间坚持训练。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摄
足球,在志丹变成了一种义务教育。
志丹足协分管当地校园足球工作业务,派高水平足球教练到校园教孩子踢球。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接受完整的启蒙教育,去走专业道路。比如付杰,他离开恒大足校后加盟北京人和,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丁教(练)为我提供了足球平台,让我多了一个人生选择机会。对于有足球天赋、并愿意吃苦的孩子来说,踢球是条更容易的人生道路。”他说。
付杰认为,是丁常保极力促成的“足协+校园”这种专业的校园足球模式,改变了他的人生。“没有丁教(练),我可能都接触不到真正的足球。”他说。
据志丹足协统计,志丹迄今已有246个孩子通过足球改变了人生轨迹。付杰只是其中之一。
输球后的志丹小球员
志丹足协成立之后,第一个受益于足球而考上大学的孩子叫冯浩博。和付杰一样,他是在志丹足协业务进入小学之后开始接受专业足球训练的。“那时开始正儿八经的训练,并且出去比赛。经费全由足协负责。父母几乎没有负担。”他说。
冯浩博后来被评为二级足球运动员。但他没走专业道路,而是在2013年通过足球特招政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现在他在西安某航天动力研究机构工作,业余时间踢球。足球已经成为他的终身爱好。
足球让很多志丹女娃走出了山沟。
2015年,志丹足协和河北足球特色校邯郸一中建立了合作关系。当年,后者从志丹录取了金巧巧等3个女孩子。现在,她们全部通过足球考上了大学。
金巧巧家里有4个孩子,只有她一个踢球,现在也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大学。她说:“足球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足球,我根本走不出志丹,可能连大学都上不了。”
在志丹足协成立之前,付杰、冯浩博小时候都是在水泥地上踢球。“那时志丹校园球场全是水泥硬化的。”丁常保说。如今,志丹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实现了操场草皮化,县内所有的中小学、10所幼儿园以及域外3所小学广泛开展了足球运动,并组建了60支青少年足球队。县内所有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接受过足球培训。全县教练员人数达到143人,其中D级教练以上35人,C级3人。
志丹县政府每年拨给校园足球300万元的专款,这个数字,凝聚着志丹县政府、志丹足协为让孩子免费享受足球义务教育而付出的努力。
通过足球走上专业道路或者上大学的孩子,毕竟少数。志丹足协发展基层足球的长远目标,在于让一代代志丹人通过足球运动获得更好的成长,让足球融入志丹人的生活。
志丹人在山坡上踢球
中国草根足球该如何发展?校园足球该如何运作?地方政府该如何与当地足协合作?足球该如何让孩子受益?对于这些问题,志丹县政府和志丹足协都已做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尝试。在陕北的茫茫山沟里,他们不计名利地耕耘着中国足球的希望。
志丹足球的无奈,中国足球的障碍
校园足球的启动,是中国足球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却需克服一个巨大的无形阻力。阻力虽然无形,志丹足协的女足教练姜自成(化名)几次在空荡荡的训练场上,清晰真切地看到了它。
“本来说好了训练,结果一个学生都没来。”姜自成发出一声叹息,“家长、老师甚至校长不让孩子来踢球。”
姜自成是一名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青训教练,培养出数名国脚。两年前,他来志丹选拔球员,被这片足球净土感染。“志丹足协在做足球普及,免费培训孩子。没想到足球还能这样搞!”他说。
姜自成决定留在志丹,随即感触到了第二个“没想到”:“没想到足球还能这么苦!”
他说,不少志丹当地人排斥足球,他自己很多时间都花在和家长、老师和校长磨嘴皮子,请求对方放孩子去踢球。这远比训练辛苦。
11月27日这天,记者在志丹采访时,姜自成一天都在忙着做家长的说服工作。
上午,他和志丹足协副主席姚功辉冒着严寒赶到距离县城10公里远的一个叫王彦虎的养猪农民家中。此前他去过两次。他三顾茅庐,只为求王彦虎允许女儿踢球。
王彦虎家住的窑洞。新华社记者马邦杰摄
王彦虎有6个孩子,前5个都是女孩,其中两个都是姜自成的球员,今年作为足球特色生已被河北省邯郸一中录取。此前,他们那个200多人的村子中还没人通过足球走出山沟。王彦虎的两个女儿破了这个天荒。
“王彦虎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儿绝对是踢球的好材料。但她父母不让孩子踢球。我看着心里急。”姜自成说。
姜自成和姚功辉赶到王彦虎家时,家里只有王彦虎和他父亲——一个抽旱烟袋的干瘦老人。
72岁的老人家对姜自成和姚功辉说,儿子家现在欠债20多万元,就指望今年养猪能赚点钱。可按照目前的猪肉市价估算,恐怕要亏钱。尽管事实证明足球是可能让孩子摆脱贫困的一条途径,但王彦虎却不想让小女儿踢球了。即使姜自成和姚功辉苦苦相劝,他嗫嚅着应付几句,不时打个哈欠,说孩子学习不好,到最后干脆沉默不语。
姜自成与王彦虎(左)握手告别。新华社记者马邦杰摄
上午的劝说工作以无效结束。
下午,姜自成出现在志丹保安中学的一间教室内。他的对面坐着6位家长。姜自成又是一番苦劝。对方依旧沉默以对。
这种无声的抵制,让志丹足协主席丁常保颇感无奈。
“今年,我们某小学的6个孩子入选校园足球国家队最佳阵容。但班主任不让这些孩子去练球。”丁常保说,“我去找校长,校长说会帮着协调,没任何效果。 教练就此事给县领导写信,领导做了批示,依旧没下文。教练去堵校长,最后也没用。”说到这里,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对于一些家长、老师和校长对足球的态度,刘志丹红军小学的校长李良洲深知其中原因。
“都是考试指挥棒闹的。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了。到了五年级,家长疯狂给学生补课。平日放学后补课,周六周日也不放过。”他说。
李良洲担任刘志丹红军小学校长10年期间,30多个学生借助足球考上更好的中学。他通过常年观察发现,适当体育活动,包括踢球是能促进学习成绩的。其中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他说:“需要家长监督和帮助孩子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自律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之后,问题就好办了。现在我们学校有个现象越来越明显——踢球好的孩子学习也好。”
刘志丹红军小学校长李良洲。新华社记者马邦杰摄
李良洲认为,要想改变大环境,唯有将体育纳入考试体系,通过应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他说:“孩子们太可怜了,整天学习,都没时间踢球,体质状况下降。我赞同把体育纳入中考、高考。否则,体育在学校没地位,校园足球也搞不起来。”
他认为,现在成材道路逐渐增多,家长没必要非让孩子去参与千军万马争过高考这道独木桥。他说:“我们这里有句土话‘每个猪娃子头上都顶二升糠’。意思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差不多。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不一定非要走读书上大学的道路。付杰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像他这样走职业足球的道路不也很好吗?”李良洲说。
记者在各地采访基层足球时发现,孩子普遍学业繁重,没时间踢球。一位在杭州某足球特色学校执教的葡萄牙教练告诉记者:“在欧洲,孩子学习和踢球可以兼顾,但在中国,学习和踢球常常只能二选一。”
中国足球的基础在校园足球,而在很多地方,校园足球正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无可奈何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