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名将王霜最近在一档节目中,谈到了男足常被喷的几个梗儿。
关于[海参]:“我们(女足)也吃海参,从奥运会预选赛就在吃。”
关于[白斩鸡]:“我自己是没有腹肌的,但有腹肌就证明努力了吗?没腹肌就能说明人家不努力吗?”
海参已成了男足的固定梗儿,腹肌与白斩鸡也常被拿出来说事儿。无论足球圈内人士如何科普:海参只是配合赞助商的广告词,男足国脚体脂率都在8%到10%之间……但没有用,这些名号,安上了就没跑儿。
你能怪球迷,甚至不看球的普罗大众“不懂球”吗?不能。
王霜说:“男女足肯定不能分家,大家都是足球人,我能理解男足,但男足队员有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你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人家说你你就只能听着。”
你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人家说你你就只能听着。
女足姑娘这话朴实而又到位:成绩是第一位的,所谓“菜是原罪”,用姚明当年的话说:“你打的不好,还不许别人说啊?”
不过,女足也有成绩不好的时候,舆论风口却似乎与男足有所不同。
比如当年雅典奥运,中国女足被德国打了个0比8,去年东京奥运也输得很惨,但大众舆论的怒火,主要指向的是主教练张海涛、贾秀全以及背后的中国足协,女足队员们则很少成为靶子。
女足球员们,长期以来的社会形象是低薪水、高付出,任劳任怨,踢球全凭热爱。所以即使女足输惨了,球迷们在发泄愤怒时,也会对姑娘们多少嘴下留点情。
相比之下,男足就没那么容易逃脱,除了踢得菜之外,“挣得多”,成为了他们万劫不复的另一大原罪。
冯巩大战时,巩汉林的说法不久就是:年薪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没见他们进球。
确实,金元时代,中超球星们的收入令人眼红,即便国家队的成绩与市场行情赋予的收入水平并无关联,但这并不妨碍球迷乃至老百姓把收入与国足成绩“混为一谈”。
前广州队主帅卡纳瓦罗认为,这种无厘头的批评,是足球这项职业的一部分。“这不是新鲜事,在欧洲也很常见,球员们不可避免被卷入这样的漩涡,你会经常遭到批评和谴责,这和你个人无关,只因为你是一个象征。”
“球员们赚得很多,他们买豪车买名表,去高档餐厅,去世界旅游,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他们没那么多钱,所以他们会嫉恨球员们,这就是足球世界,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管你是否认同卡纳瓦罗的分析,都必须承认,球迷大众嘴上用各种梗儿讽刺男足时,眼睛里是盯着他们的收入水平的。
“你踢得臭,还不许别人说两句?”这句台词背后,还有另一句:“你挣这么多,还不许别人说两句?”
范志毅对此有点不忿,他怼球迷说:“踢得好就拿得多,钱是老板给的,又不是你给的!”
这话看似理直气壮,毕竟球员收入,和足球的行业特点、市场特征有关,行业火爆的时候球员收入只要合理合法,别人确实无从指责。
但如果再深挖足球的社会化属性,还真不能说“老板给我高薪,关球迷什么事”了。
老板愿意投足球,想要得到什么回报?一是品牌效应,恒大这十几年对足球的投入,增加了对恒大的社会关注度,换来了房地产市场上的高速扩张;二是换取政策倾斜,之所以能换得到,还是因为地方政府认为,足球在社会上的关注度高,是值得一干的事业。
归根结底,都是“关注度经济”,而这关注度的来源、足球最终极的“衣食父母”,就是球迷与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夸你是为你好,骂你在客观上也是为足球的关注度经济添了一把火。
所以,挨骂,其实是足球这项行业的合理组成部分,你靠关注度生存,你挣的钱里,就有一部分是挨骂的钱。
对这种挨骂钱的认识,郭德纲就非常清醒,他说自己一半是挣能耐钱,另一半就是挨骂的钱。
“你要把这事儿摘得清楚,要觉得不行,不能骂我,那你也别干了。我们挣这个钱,有一半是挨骂的钱,你的工作就是这个。”
老郭这话说的相当通透,演艺界是这样,足球圈又何尝不是?
还有人在关注你的腹肌,还有人在关注你吃啥保健品,甭管他们骂的合理不合理,这其实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最可怕的是什么?是中超啥时候开赛都没人关注了,是俱乐部无声无息解散了也没人关心了,是球员爱踢不踢、想退役你就退役去吧没人在乎……这才是最可怕的。
真到了没人骂没人理的时候,你就该哭去了。
(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