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福州10月25日电(记者李雪颖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各项赛事正顺利进行,来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55个代表团的7959名运动员通过青运会的平台交流切磋,相互提高。然而对于前身为全国城市运动会的青运会来说,究竟由谁来组队参赛更为合适的讨论仍在继续。
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孙远富在接受采访时首先阐述了从全国城市运动会转变到全国青年运动会的进程。他说,全国城市运动会创立于1988年,当时创立城运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奥运会的重点项目储备人才,让一批小将通过城运会的平台进入到奥运赛场。截至2011年,城运会共举办了7届。在城运会的办赛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促进城市体育发展和推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两大宗旨。然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上对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变化,为与青奥会接轨,同时使城运会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更进一步,从这届开始将城运会更名为全国青年运动会。青运会最突出的一大亮点是为青少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交流的机会,让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这是设立青运会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针对组队参赛方的问题,孙远富透露,从第4届、第5届城运会开始就有这方面的争论。由省级部门组队或由市级部门组队参赛各有利弊。城市组团参赛的模式目前反映出来的就是城市这个层级的体育部门对于运动员的管理存在困难,部分省级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缺位。因为按照参赛运动员的年龄段来看,大量的参赛运动员已经成为省级后备人才、进入了省二线队,他们的管理单位是省级体育部门,而市级体育部门只是在运动会期间与运动员产生交集,突然从省级转到市级,进程并不是很顺畅,以往比赛中出现的年龄问题等也与此有关,这是城市组队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省里组队参赛在运动员管理方面比较顺,符合目前运动员管理的现状。但是他们担忧的是,这样可能会对城市体育功能的发挥有所损害,因为青运会是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很好抓手,没有了抓手,可能会对城市整个体育发展带来影响。
本届青运会依旧采取由市级组团参赛的方式,但是已采取了一些方法弥补不足。孙远富说,此次青运会,特别加强了省一级的管理,如在报名、代表团组成等方面都要求各省派人员进入到代表团中,以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目前还在针对这一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各方意见尚不统一。省和市两级都有不同意见,还需要更广泛的论证。
首届青运会进行了多项创新,孙远富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设置。他说,这是以往运动会所没有的,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未来的青运会还将在这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运动员间的文化交流。此外,从参赛单位到项目设置都要进行重新论证。现在的项目设置有些过于庞大,26个大项的设置已经接近奥运会。若不对竞赛规模进行调整,那么对于承办单位来说负担较重,具备承办能力的单位会越来越少,对承办地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困难。青运会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等首届青运会结束后,他们将总结、梳理一下,通过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下一届办赛的改革思路。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