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即将在福州举行,1985年和1989年,为培养后备力量,郑州和沈阳曾分别举办了两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吴寿章讲述了老青运会举办前后的故事——
背景:1985年10月6日,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在河南郑州开幕。
受访人:吴寿章(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
记者:当时在怎样的契机下筹办全国青少年运动会?
吴寿章: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体育自然也要发展。体育的发展要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一起发展。1980年奥运会我们没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们的成绩还不错,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顶尖大赛,世界影响很大,参加奥运会能够给国人提提神。这是对外开放的需要,能够振奋人心。
当时,国家体委确立方针,要求省(直辖)市在一定时间内提高竞技水平,以改革为动力,体育社会化为突破口,竞赛改革、训练改革为重点。其中,竞赛体制改革有两个要点,第一个就是提高竞技服务水平,不仅是一线运动员,要以全运会为导向,各个省市都要大力培养运动员,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为了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就要办运动会。1985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目标很明确,就是一心培养后备人才,着重培养16个重点发展项目(实际为18个,还有2个冬季项目)。参赛单位以省、直辖市为代表,第一届开始以后每四年一届,1989年的第二届就在辽宁。
记者:既然是青少年运动员,参赛条件在年龄上有什么限制?
吴寿章:各个项目都不一样,像球类项目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下,体操项目最小的十一二岁的都有。统一要求就是参加过全运会的一线运动员不允许参加。
记者:举办次比赛的意义在哪里?
吴寿章:在筹备第一届比赛的过程当中,各个省市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在青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努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促进了各个省市在重点项目上的后备人才培养。
记者:为什么只举办了1985年第一届和1989年的第二届?
吴寿章:上世纪80年代,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是国家体委改革当中的一项措施,另一方面也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赛积极性。在此背景下,1988年,第一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山东济南和淄博举行。城市运动会参赛单位与全运会有所不同,第一和第二届主要是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比如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珠海。城市在发展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建设、培养运动员方面起的作用很大。城市运动会有两条宗旨,一是调动办赛的积极性,二是调动城市培养后备力量的积极性。城运会的项目设立与青少年运动会一样,都是16个重点项目。与青少年运动会四年一届不同的是,城运会是三年一届。
1989年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举办之后,为了理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减轻举办赛事的压力,国家体委决定城运会和青少年运动会合并,名字还叫城运会。
记者:青少年运动会和城运会合并,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吴寿章:第二次竞赛体制改革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同年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掀起了深化改革的高潮。体育方面是以体制改革为核心,进行竞技体育改革。首先制定了奥运战略、奥运争光计划,竞赛体制改革符合大赛战略,与奥运和世界大赛接轨。奥运会四年一周期,亚运会四年,全运会四年,青少年运动会四年,城运会三年,安排比较乱。改革提出对综合运动会进行梳理,每年办赛或参加的重大比赛都要重新调整。
城运会与青少年办赛目的相同、设项相同,都是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其实,不仅是城运会、青少年运动会进行了调整,全运会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奥运会的前一年举办,改到奥运会后第二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东,再到1993年的第七届时隔了六年,原因是要集中力量参加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
城运会和青少年运动会各办了两届,合并后还叫城市运动会。合并后的第一届是在江苏南京举行的,每四年一届。
记者:合并后做了哪些改革?
吴寿章:首先是增加项目,以南京城运会为基础,由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逐渐增多,适当增加重点项目到24至26个。另一个就是参赛单位增加,由之前的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增加到培养后备力量有功的、给国家输送人才多的城市。
记者:福建即将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便与国际奥委会的青年奥运会接轨。又重新创立的属于青年人的运动会意义何在?
吴寿章:国际奥委会设立青奥会,与奥运会的宗旨不同,更加人性化,旨在加强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从体育事业发展来说,青奥会的年龄段统一,重点突出。国家举办青运会,对于参加青奥会来说,不仅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在文化上培养体育精神。赛事规定参赛运动员年龄在14至18岁,是运动员成长的关键期。另外也有利于配置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