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季”大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5年09月30日13:56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多年前,“中国赛季”之于网球世界还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尽管职业网球赛事已经有数十年发展、运营经验,但在中国,还像一块未经开采的处女地。

  可随着李娜、郑洁、彭帅等“中国金花”的涌现,一系列针对体育产业、体育赛事利好的出台,“中国赛季”真的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近几年,几乎每年十一前后,国人们都会被网球“轰炸”:走在北京、上海的路上,随处可见比赛的宣传标语、海报;媒体上,也尽是有关比赛、球员的消息;如果有闲情逸致,前往武汉、天津、深圳的大街小巷,甚至有可能偶遇一两个以往只能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的网球明星。

  据统计,2015年在中国举办的WTA、ATP赛事多达9项,其中不乏中国网球公开赛这样的WTA皇冠明珠级赛事以及上海大师赛这样的ATP1000赛事。高水平赛事的集体涌现,“中国赛季”的搭建完成,对于我国网球事业的开展、年轻运动员的培养自然大有好处,但同样,热热闹闹的“中国赛季”背后,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玲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球赛事“遍地开花”是好事,不过由于赛事大都由地方体育部门承办,并没有站在全国的高度考虑,因此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李玲蔚所言非虚,虽说目前国内网球赛事数量增多,但高水平的运动员、有激情的赞助商数量有限,而“中国赛季”又都扎堆聚集在秋季举行,势必会产生竞争,甚至是非理性的竞争。

  另一方面,“中国赛季”的比赛类型也更多倾向于高水平经济,但对于普及序列的比赛缺乏关照。ATP国际副总裁艾莉森·李就说:“中国应该谋求更均衡的赛事结构,而不是盲目上马WTA、ATP顶级赛事。”

  赛事之外,“中国赛季”最大的硬伤还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本土旗帜”——李娜退役之后,无论是彭帅还是郑洁或是更加年轻的张帅、徐诗琳等人,都没有短时间内“接过李娜的拍”的能力和可能。虽说职业网坛也不乏多哈站这样“没有本土球星但依旧发展势头良好”的赛事,但以“中国赛季”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比赛频度,如果仍旧只能靠一个当了妈妈的李娜做噱头,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本赛季,虽说中国网球运动员如段莹莹、郑洁(双打)也曾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总体表现归于平淡,甚至可以说是低迷。缺少本土球星对于任何赛事来说都是遗憾的,君不见即便是澳网、美网这样的大满贯赛事,休伊特、小威这样的本土球星出场时,肯定是全场爆满,可如果本土球星缺位,哪怕是半决赛、决赛这样的关键场次,关注度也会大降……

  就连好莱坞都知道需要通过邀请几位中国本土影星参与出演以拉动中国票房,我们自己的赛事,又怎么能没有拿得出手的“中国主演”呢?

文章关键词:中国网球赛事赛季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