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接力“奇迹”的背后

2015年08月31日10:04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自从1987年在罗马田径世锦赛上获得第八名之后,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之后的28年间从未再跑进过世锦赛决赛。漫长的等待终于在北京世锦赛画上了句号——8月29日上午,由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组成新一代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预赛中以37.92秒的成绩刷新去年在仁川亚运会上创造的亚洲纪录,以小组第三名的身份晋级决赛。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紧接着这个句号之后,小伙子又划出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晚上的决赛中,他们以38.01秒的成绩夺得银牌,创造了亚洲男子百米接力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赛后很多人将这枚银牌看作奇迹,但实际上,体育比赛中没有绝对的奇迹,它的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可循。

  北京奥运会周期内,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只有一个专门抓国家队训练的部门,叫做国管部。进入伦敦奥运周期,新任中心主任杜兆将其拆分为训练一部和训练二部,分别抓耐力项目和投掷短跨跳项目。伦敦奥运会之后,分工进一步细化,受到更大重视的短跨跳项目从二部分离,归属了新成立的训练三部。“我们希望在突出重点项目的前提下,突破次重点项目。短跨跳的国际影响力比较大,群众喜闻乐见,但当时中国在这几个项目上的整体成绩并不好,所以我们把它们独立出来,由一个部门主抓,这样一来,这些项目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训练也会更有针对性。”杜兆才告诉记者。

  之后,田管中心在男子百米短跑项目上进一步明确了“以接力带单项”的发展策略,在保证单项的基础上,将接力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按照当时的分析,相比单项,强调团队配合的接力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更大。中国接力队在北京奥运会曾进入过决赛,2011年大邱世锦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都获得了参赛资格。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了男子百米接力的铜牌,这更加坚定了中国发展该项目的决心和信心。

  机制和策略理顺之后,男子百米接力就具备了进步和腾飞的平台。这个平台上逐渐汇聚了全国各地最出色的短跑人才,并且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分散在各自的地方队训练,而是绝大部分时间集中训练。比如备战本次世锦赛的运动员基本上从去年仁川亚运会结束之后就在一起磨合。

  这种训练方式增强了队员们的团队精神,“接力是非常讲求团队精神的,每次我到队里去都会给他们强调这一点。”杜兆才说。团队精神提升了每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北京世锦赛决赛中跑最后一棒的张培萌赛后就表示,“接到棒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不能让3位队友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就不惜一切地向前冲。”

  长年在一起训练也让队员们在技术上的磨合更加默契,接力比赛中,交接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赛中个人能力强大的美国队便是因为交接棒问题被取消成绩。男子百米接力领队邹振先告诉记者,在平时的训练中,队员们会经常专门练习交接棒技术,各棒队员之间反复地进行磨合。世锦赛预赛中,由于现场观众的加油声盖过了莫有雪的喊声,导致第二棒的谢震业在和他交接时差点出现失误,但出于日常训练的习惯和对队友的信任,谢震业在即将跑出交接线时主动伸手,最终顺利完成交棒。

  共同训练还带来了良性竞争,中国队第一棒的位置上一直有莫有雪、吴志强、陈时伟等候选者,最终19岁的莫有雪获得出战机会。赛后他对记者透露,平时的训练中,一旦自己不努力就面临被淘汰,所以每一堂训练课他都拼尽全力,将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展现给教练。结果最近一年的时间莫有雪进步很快,在世锦赛上经受住了考验。

  “走出去,请进来”也是男子百米接力突破的重要原因。邹振先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底,中国队专门去美国进行了训练,从4月开始又连续参加了美国接力赛和巴拿马世界接力锦标赛等国际赛事,“走出去的机会多,队员们就会和牙买加、美国这样的世界强队接触的多,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更大的自信,到了世锦赛这样的大舞台上就不怵任何对手。”杜兆才则表示,“中国运动员一定要融入世界,接受国际先进理念,这样才能把更多的潜力挖掘出来。而在让队员们继续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把更多高水平的世界接力赛事引进到中国,帮助我们的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实力。”

文章关键词:世锦赛接力训练百米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