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训练,不是在训练中学习

2015年07月10日10:00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新华社韩国光州7月9日体育专电(记者 刘阳 刘宁)正在韩国光州参加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吕德龙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他以640多分考入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并且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正式接触击剑。

  连续两年称雄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的吕德龙认为,比赛和学业“相辅相成”:赛前准备让他习惯了预习功课,击剑凌厉的进攻让他在学习中更加果断,练剑时的心无旁骛提高了他在学习中的专注度。“其实只要掌握好平衡,学业和训练完全可以兼得。”吕德龙自信的表态尽显“学霸”本色。

  在参加大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中,像吕德龙这样的“学霸”虽然是少数,但是品学兼优、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在少数,“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中国代表团近年来选拔开幕式旗手的基准条件。

  虽然吕德龙没有在光州拿到奖牌,但是能从全国练习击剑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参加大运会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培养尖子运动员真的需要“全天候”训练么?中国体坛曾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近年来这一现象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学习”和“训练”似乎仍然被视为矛盾体。

  光州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杨立国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目前专业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的学习,这一点对于专业运动员更加重要。他说:“我们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违法的事情不能做。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练习体育,不是练习体育的过程中学习,这个位置不能颠倒。”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曾经提出,如果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超过40个小时,必然没有时间进行文化学习。过长的训练时间也会导致教练员没有精力琢磨训练、研究和改进训练方法,长此以往,运动员受伤几率增大,训练也会遭遇瓶颈。

  近年来,体育回归教育,由高校体育“制造”选手的呼声越来越高。杨立国呼吁说:“一定要让这些搞运动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有这个权利。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让他们接受再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出成绩。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学训矛盾’是有解决办法的,一定是先学习后训练,不耽误时间。”

  参加光州大运会的中国大学生们展现了他们的多样性魅力,不仅赛场外待人接物、回答媒体提问落落大方,在赛场上也体现了顽强拼搏的专业品质。虽然代表团中15%是专业运动员,但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中国军团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当今中国高校体育积极发展的风貌。

  中国大运女排的主教练杨昊透露,她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球队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超过20个小时。让曾在国家队担任主攻手的杨昊有些惊讶的是,她的学生们训练热情非常高涨,训练效率也很高。北京师范大学女足教练、前国家队队长毕妍也感慨于校队和原来地方队的区别:“大家的积极性截然不同啊!原来专业队就是整天训练,有时大家难免训练磨洋工、拖延时间。”

  曾去美国考察美国大学体育总会(NCAA)的中国大体协专职副主席申震告诉记者,NCAA对大学生训练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如果有学生崴脚,必须休息满21天再来训练。“不会有人让你坚持带伤训练,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休息了21天,脚伤自然好了。如果没有完全恢复就带伤比赛,必然会留下隐患。”

  杨立国也感慨于NCAA的此项规定。他说:“坦白说,有关中国大学训练时间的诚信机制还没有建立。我们的教练做不到像美国人那样,如实申报一天训练的具体时间。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循序渐进。”

文章关键词:训练中国大学生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