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 传统绝活亮出来

2015年07月06日10:30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钱建国——

  在室内放飞“盘鹰”风筝

  本报记者季雪峰

  说起放风筝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风筝的乐趣也许仅限于在春天里“放高放远”。但钱建国却是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可以放风筝,因为他可以在室内放风筝。钱建国放飞的是“盘鹰”风筝,虽然室内空间有限,但只见他不慌不忙,手中的线时而放时而收,不用跟着风筝跑,那小小的风筝仿佛就能听懂他的话,在室内不大的空间里,时而盘旋,时而翻转,花样百出。

  古稀之年的钱建国是山东潍坊人,记者第一次见到他,他正在向游客展示放飞“盘鹰”风筝。钱建国一边悠闲自如地牵拽银线,一边向游客们讲解着如何掌握在室内放风筝的要领。他说,“盘鹰”风筝之所以能在室内放飞,主要是依靠放飞者肢体动作的控制和风筝放飞工具的“专用线轮”。起飞时,要抡起来,将风筝抛向空中后,再通过控制银线,让“盘鹰”在滑行过程中受到力度,从而使风筝获得左右旋转的动力。

  “说是在无风条件下放飞风筝,其实是微风,在放飞过程中会产生风,这风是人为制造的。掌握了放飞技巧,放飞时就比较容易了。”钱建国笑着说。谈起“盘鹰”风筝,他告诉记者,起初他和妻子郎丰莲都是学美术出身,退休后一心钻研工笔风筝的制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潍坊风筝博物馆邀请到馆里从事展示风筝扎制、放飞的工作。一个北京的朋友送给他一只“双盘鹰”风筝,他就用这只风筝在广场上练习放飞,并仿照做了5只,效果不错。后来通过五六年时间不断的学习、摸索,手艺也熟练多了,不仅熟悉掌握了“双盘鹰”的扎制及放飞技巧,而且研究出了如何在室内玩。

  在健身之余,钱建国更享受的是放风筝和制作风筝的乐趣。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10道工序。钱建国说,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变换各种姿态,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卢耿弟——

  小小跳绳舞出“花”

  本报记者蒋亚明

  作为一项最普通、最好学的“器械”运动,跳绳是上至专业运动员、下至幼儿园小朋友都钟爱并乐此不疲的有氧运动。

  虽然跳绳的运动效果突出,但相对单调的运动形式也会让很多人厌倦。不过,在广州番禺区沙涌小学体育教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卢耿弟手上,一根小绳子上下翻飞,不仅能够与身体的任何部位配合、协调,还能舞出或激烈或柔和、或诙谐或搞笑的各种花样。这也让这项在很多人眼里枯燥的运动增添了更多的魅力,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

  实际上,卢耿弟的跳绳新玩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跳绳运动了,他跳的是“花式跳绳”,包括单人跳、单人速度单摇、两人跳、长绳配合多人跳等很多模式。在多人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和同伴跟着紧凑的音乐伴奏,在绳子间准确无误地跳跃。卢耿弟还创编了一种多人花式跳绳,孩子们可以在两条翻动着的跳绳中间跳芭蕾舞、做起俯卧撑,或在跳着的过程中接过牵引者的绳互换角色。

  卢耿弟的花式跳绳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跳绳的印象,而他自己更是将两根绳子和身体的搭配做到了随心所欲,很多动作只有别人想不到,而没有他做不到。他能将健美操、武术、体操、街舞甚至是毽球的动作编进自己的花式跳绳里,甚至能坐在地上用“屁股”跳绳。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卢耿弟说,无论怎么“花”,跳绳都是一项既简单又实用的锻炼项目,它不仅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增强速度、耐力,还有很好的减肥作用——肥胖者着重练习连续双飞,消脂减重的效果特别明显。

  自2007年自己开始练习花样跳绳以来,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卢耿弟也开始尝试在学生中推广,并通过学生又以点带面带动了很多家长参与进来,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卢耿弟说自己想让更多人学会跳绳,体验到花式跳绳的乐趣。近几年来,他所在的学校大力支持他开展跳绳运动,并带动了周边市、区、镇、街道的兄弟学校开展跳绳活动。

  罗 刚——

  随心所欲抖空竹

  王灿

  家住山东的罗刚是一名空竹爱好者,记者初次看到罗刚抖空竹的时候,首先就被他抖空竹的器具吸引住了,别人抖空竹用的多是竹竿,而罗老先生却用的是一个如网球拍大小的铁环,铁环直径大约三十多厘米,空竹抖起来时,沿着铁环内经高速旋转,小小的空竹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任凭罗老先生时快时慢地控制着。他告诉记者,这种抖空竹的方式目前被称作铁环空竹,是自己之前去河北参加空竹比赛的时候向其他空竹爱好者学会的。他告诉记者,相比起传统的抖空竹方式,铁环空竹的技术并不太难掌握,练习者只要掌握好平衡,保持好空竹与身体的角度,想练习铁环空竹并不太难。

  高手总是希望挑战高难度。一般抖空竹的形式,对于罗老先生似乎有些“小儿科”,他和老伴练习了几年的双人空竹,才是被他津津乐道的拿手好戏。起初,他和老伴只是练习双人对抛空竹,后来,看到电视里杂技团有双人空竹表演,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老伴练了起来,谁曾想这一练还真练出来点名堂。现在,老两口可以共同使用一副空竹杆,每人各持一支,共同抖一个空竹,在抖的过程中,两人还加入了抛接、单腿独立,以及原地旋转等动作。不过最牛的还是两人将空竹抛上天空之后,用空竹绳当做跳绳,跳一次绳后,再将空竹接住继续抖。据老人说,现在能做这个动作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多,尤其是像老两口年近七旬的岁数,更是少之又少。说道这个动作以及双人空竹的难度,老人表示,配合是双人空竹最关键的地方,首先双人空竹需要两人同时掌握平衡,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掌握好平衡,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其次,需要两人脚下的步伐一致,否则,一人前进一人后退,也是不行的。再有,对于双人跳绳空抛这个动作,需要动作干净利索,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

  除了双人空竹,罗老先生还有一个看家宝,就是袖珍空竹,在他收藏的空竹中,一个仅有三十克的小空竹是他的最爱。据说这么小的空竹,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为数不多的。对于抖这个小空竹,老人觉得比抖大空竹还费劲,除了个头小之外,如何能够掌握合适的力度才是抖起小空竹的关键,此外,速度不能过快,双手要放松,左右手不能较劲,这三点也是把小空竹抖起来的重要因素。

  肖德良——

  双手各转五个健身球

  本报记者李金霞

  大街上,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单手托着两个铁球或玉石球在掌中交替转动,这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保健器具——健身球。这些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的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球,托在掌心上自如转动,流露出种说不出潇洒。

  这种传统健身球转于掌上可玩的花样不多,一般人也就单手转两个球,好些的可以双手各转两个球,或单手转三个球。但是在北京通州果园西社区有位名叫肖德良的老人,可以双手各托五个转动,因为这一绝活,让他在2006年社区绝活海选中成了自己社区的明星。邻居都知道“这老爷子一只手能玩转五个健身球,还能让两个球转的时候不相撞。” 随着他手指的灵活转动,两个健身球围绕着手的边缘快速地转着,而两球却从不碰撞到一起。

  肖德良每天都要带着几十个铁球去公园里练习转铁球,社区里的老人都很羡慕他的精气神,也都想跟着学一学。他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下,从一只手五个球,到现在他已能两手同时各转动五个球。铁球落成金字塔的形状,在肖德良的手上自如转动,让很多人对他羡慕不已。他说:“久练久熟,时间长了就好了,关键是得坚持下去。”

  开始玩转球是在肖德良退休以后的事,刚退休的肖德良无事可做,当时家里有个台球案子,一没事他就拿两个台球在手里转几下,慢慢地就迷上了转球。他认为,健身球有益于强身健体,玩球时指掌的适度运动,可以调节肌体经络。

  一般人转铁球都是顺着大拇指用力向小指方向转,肖德良是从小指方向转向大拇指,而且在转动的过程里,两个铁球不相碰,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度。当然对于肖德良来说,转动两个球是最基础的,他还能两只手同时转,一只手转两个,一只手转四个。

  肖德良的铁球健身已经持续了22年,从一开始的小球逐渐变成后来的大球,从一只手玩到两只手同时玩,在两个球单手转熟练的基础上,慢慢的一个个增加。他说:“这右手练出来容易,左手这只笨手练起来可就难了。”肖德良称平时常用的右手为巧手,不常用的左手为笨手,自从开始练习铁球健身后,他就刻意的练习笨手,让平时不常运动的手得到充分锻炼,手指和手掌的协调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李 宽——

  “牛街一绝”扔掷子

  本报记者李雪颖

  在北京的牛街,扔掷子可以算是“牛街一绝”。古时女真族用石头做的“掷子”击打猎物。到了清朝,扔掷子是善扑营摔跤手练习基本功的方法。清朝灭亡后,两名清朝侍卫流落到现在的牛街地区,传授扔掷子的技法。牛街有个掷子队,有20余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队长李宽曾是摔跤运动员,12岁时,他开始练掷子,也是为练习摔跤基本功。如今,李宽已经年逾古稀,曾经用过的上年头的掷子和练习时穿的褡裢都已经进了博物馆。

  李宽介绍说,掷子有铁的、铝的,有7斤半的、有15斤的、还有20斤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掷子扔多高、扔几转都是学问,接法就有12种。扔掷子有四个境界:会、好、美、飘。练上两个月,会扔了,但是其中无悟;练上七八年,会扔、会接,这就是好;而美,就是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掷子沉;飘,就是像手中没有掷子一样灵活,这功夫需要20年以上的历练。

  “这是肉的碰铁的,没被伤过、戳过,就没练过掷子。起茧子、劈了指甲、手指缝针,都不算事儿。”李宽说,扔掷子练的是意志品质,还有一股子横劲儿。他十分看重扔掷子中的人生哲理。扔掷子讲求“礼”。李宽说,扔掷子比接掷子难,扔的前提是要让对方接到,如果对方没接到,要说一句“我的”,意思是“我没扔好,是我的过错”。要是有人干净利落地接到,大家伙儿要送上一句“好劲儿”,表示赞赏。扔掷子讲求“理”。李宽说,扔掷子里的“抬头看身儿,低头看把儿”,放在人生中就是“抬头看路,低头做人”。

  李宽说,不仅掷子队里的哥几个儿每天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训练场,扔掷子也进入了学校。这些都让人欣慰。虽然传承不易,但是掷子爱好者们的热爱便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付文刚——

  幡不离身 竿不落地

  本报记者李雪颖

  在北京,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总能看到精彩绝伦的中幡表演。记者曾有幸现场近距离观赏过中幡表演,也采访过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中幡传承人付文刚。每年,付文刚带着徒弟们全国各地演出,春节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北京地坛庙会更是每年不落。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中幡展示给全世界。北京奥运会、国庆60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也都有付文刚的身影。

  中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表演时用的中幡是一根近10米长的竹竿,竿顶悬挂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重达30多斤。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过去中幡只有十几种动作,现在已发展到80多种。付文刚说,人的身体条件、中幡本身等都有了变化,“这些年我和我哥一起研究了更多的动作。过去耍中幡是为了摔跤,现在中幡成为独立于摔跤的一种艺术,是为了表演好看,意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创新动作。”

  尽管在传承的路上依旧有些许艰辛,但是付文刚依旧对中幡充满信心。“中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底蕴的项目是不会倒的。”说起未来,付文刚很感慨。他说,既然肩负着传承的重任,他们就一定会继续前行。用户名密码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做评价

文章关键词:空竹风筝跳绳传统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