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喜欢郎平?

2019年09月29日10:49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原标题:我们都爱郎平!38年,中国排球所有荣誉都和她有关

  总有人问为什么郎平可以把女排带到如此高度?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喜欢郎平?她到底有何神奇?

  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女排队员们,她们会告诉你:因为郎指导的决策总是对的。

  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那些常年跟队的记者,他们会告诉你:郎指导的谦和与果敢让人天然会喜欢她。

  如果你问郎平自己,或许她会和你讲下面一些小故事。

  这是一份关于她和中国女排持续了38年的长情,经历过喜悦、荣耀,也相伴着最低谷出生入死。

郎平亲自带领球员训练。郎平亲自带领球员训练。

  职业体育意识的启蒙者

  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8年受万众膜拜。只有郎平做到了。

  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多次率领中国女排多次站上世界之巅……这38年来,中国女排的所有荣誉,几乎都和这个女人息息相关。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

  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审时度势,她也是中国较早有职业体育意识的人。

  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麦当劳都不敢吃一顿。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

  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

  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

  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随后她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

郎平在场边指导。郎平在场边指导。

  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

  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当官,出国留学。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

  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

  而从里约奥运至今,郎平克服了胯关节手术的困扰,克服了新老交替的难题,再次在世界杯赛场为中国升国旗,奏国歌

  女排,生生不息

  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

  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

  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2015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门都向你敞开。

  曾记否,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玥,2015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

  而本次2019年世界杯,郎平又带上了在今年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发挥出色的刘晏含、郑益昕,以及在女排亚锦赛入选最佳阵容的杨涵玉,她们都是中国女排的最新血液

  四代人的精神寄托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8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0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当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更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

  而对于很多90后、95后和00后来说,在网络上,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更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本文来自@澎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郎平女排女排精神朱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