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50年前,美网引领网球进入OPEN时代

2018年08月28日10:01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2018年的美网有些小意义,50周年大庆,经过几年努力,斥资6亿美元,中央球场有了可开合顶棚,整体新增12000个坐席,只等着好好卖钱。显然,美网如今是个好生意。

  整整50年前,1968年,世界气象万千,专门有本书说那一年到底怎样的翻天地覆,反叛与革命弥散整个世界。这一次暂且不说闹革命,不像我们回忆1968年法网不可绕过。但就网球运动而言,那一年发生在美网的一切绝对算得上是一场大革命了。如今,我们称美网都是USA OPEN,其实在这个词的后面还有tennis championship的,这才是“美网”的前世,那个司空见怪的OPEN开天辟地,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公开赛时代”。

  简而言之,在“公开赛时代”之前,世界网坛的主流是业余性质赛事,也就是参赛球员只有荣耀,没有实惠,哪儿像现如今冠军奖金动辄百万量级。那年头,再大牌球员也只好自己谋划旅程,在大满贯赛事中拿下单打冠军,表面的奖品除了奖杯之外,居然不过是一盏台灯。没错,你没有看错,温网冠军曾经就是一盏台灯照亮人生的。1964年,温网是有赞助商的,如果你打进半决赛,那么就是获得一个信封,撕开它,里面装着一张购物券,可以到指定的赞助商商店里,去买两双运动袜。冠军奖励是啥呢?名宿比利金那个年代拿下温网冠军后,只得到了45英镑的购物券,幸亏另外一位英国网球大明星Fred Perry慷慨解囊给比利金将购物券换成了真金白银,揣着这些钱,比利金踏上归乡路,就算没白来一趟,毕竟赢得了盘缠。那时代的网球明星大多还属于穷苦百姓阶层吧,日后多年,他们还在控诉那些资本家式的赛事组织者,赛场内不给球员供应免费餐食,反倒是为了与媒体搞好关系,在赛场内搞起媒体餐厅。记者眼见着球员们苦哈哈,总会到了饭点,邀请球员们到媒体餐厅里蹭饭。说起来真是好惨,但确实是实情,一周至少蹭两天饭的球星比比皆是。

  就这待遇,谁还愿意长期在业余体制里挥汗如雨呢?必须要在养家糊口和四处参赛之间做出抉择,澳大利亚球员们最先造反,自己组织赛事,大大方方发奖金,摒弃业余网球的成规陋习,日子总得过吧。为此,这些先行者实际上抵制了四大赛事,名宿拉沃尔狠心22次没有去打四大赛事。那些固守传统的四大赛组织者也急啊,但又不愿意轻易改弦更张,只好与球员们私下达成谅解,桌子底下塞上几百美元,争取更多人参赛。这做法好变态啊!

  如此不公的网球生态不可能长久下去,球员们团结一致,要求赛事向参赛者合理合情合法地支付奖金,否则就会自组赛事。1968年,美网终于成为第一个OPEN时代的改变着,公开赛向所有敞开大门,允许业余球员和职业球员一道参赛。虽然是新时代了,但新规执行起来依旧非常艰难,赛事组织者和美国网球协会依然想用各种手段控制球员。在那一年决赛中,著名的阿什划时代地战胜了荷兰白人选手奥克尔,成为四大赛中第一位黑人单打冠军。据说,那届比赛阿什还是所谓的业务球员,尽管赢得冠军,比赛中每天只有20美元的可怜收入,而他的对手奥克尔因为获得亚军,可以带走14000美元。真是完全想不明白,当时是怎样的怪异时代。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新书看看——《越界——阿什在1968年美国公开赛》。

  1968年,男子网球选手们成立了ATP球员联盟。1973年,比利金发起组织了WTA球员组织。球员一方坚持不懈发起抗争维护自己的利益,近50年才形成了当下的职业网球利益分配格局。因此,人们一直对1968年美网的评价甚高,认为网球传统主义者终于失去了对于球员的控制,好似“柏林墙的倒掉”。这么一说,历史意义更宏大了,体育发展历史中始终要解决的就是利益分配原则,中外古今莫不如是。

  本文来自公众号@张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美网公开赛奖金职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