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金8银4铜vs1金6银2铜,这是韩中两国代表团在本届平昌冬奥会上交出的成绩单。
或许我们还在纠结于四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略强于对手的历史,纠结于短道裁判对队伍亮出的9次处罚,纠结于那令人咋舌的主场优势……
但我们其实更应理智地发现:除了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既有优势项目中一骑绝尘,韩国还在欧美人不太看重的钢架雪车、女子冰壶甚至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冰强雪弱,同样是举国发展冰雪,作为东道主的韩国给出了一堂生动的教学。其在冬奥项目的发展路径、训练模式、项目编排、规则和场地利用乃至项目文化等拓展方面,都值得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效仿和借鉴。
优势项目:
左手举国培养,右手文化建设
在全部8个短道速滑项目中,韩国队拿到了3金1银2铜的成绩,抛开那些主场优势和网络间的“攻击口水”,韩国短道速滑其实真有我们该学的地方。
同样是举国培养,但韩国的运行效率更加科学。在选拔模式上,和中国短道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且经常需要进行这种二元选拔平衡相比,韩国的模式更加多元。
虽然大部分短道速滑选手都来自首尔地区,但队员大部分分散在高中、大学的格局,确保了竞争的多元。每次他们会根据世界大赛进行三次以上的选拔,确保状态最佳选手参与。
在训练模式上,韩国人在耐力+后程的中长距离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国际上目前流行的内道超越技术,也是韩国人的发明。
女子1500米崔敏静夺冠。
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普及度远远好于中国黑吉两省),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战术和训练模式,大学文化建设,确保了韩国在短道项目上远远不断的产生优质人才。
虽然韩国的选拨模式加剧了队伍的内讧和矛盾,但我们在王濛离开之后,中国女队却无法再拿出一位当家人。
在速滑领域,韩国同样有好的表现。依靠李承勋在集体出发比赛的金牌,韩国人取得了1金3银2铜的好成绩。依靠的仍旧是优异的选拔制度和良好的技术保障。
尹诚彬为韩国拿到雪上项目第一金。
潜优势项目:
跨越式布局造就跨越式进步
在尹诚彬历史性夺取了钢架雪车冠军之前,韩国还和中国一样在雪上是个“小白用户”。而在夏季的速度领域,我们还未曾听过韩国人的名字。
尹诚彬的成长是典型的韩式励志故事——仅仅是因为身高1米78,能双手轻松扣篮和爆发力(这样的人在中国一抓一大把),以及韩国因举行冬季奥运会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他便登上了时速100公里的赛道。
6年前零基础起步的他,在韩国科研和教练团队的配合下,一步步征战职业赛场,并以旋风般的速度冲向世界中心。而在平昌奥林匹克滑行中心,他更是将东道主主场优势运用到极致:
在其他选手加上的训练时间满打满算只有3天的时候,他可以从容地在赛道上练习三年。上千次锤炼的背后,是身体和地形的合二为一。对于其他选手险象环生的弯道和上坡,对他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按照知名体育人房学峰的观点,尹诚彬从第一轮到最后累计的1.63秒优势,超过这个项目重返奥运会以来、以往四届金牌选手取胜的成绩之和,优势之大,足以超过了博尔特式的优势和菲尔普斯式的优势。
在竞争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今天,天才选手+科研的助力+精妙地选准突破口,从来都是赛场上决定成败的X因素。韩国选手在平昌冬奥会无舵雪橇比赛,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飞速进步的佐证:
女子单人,韩国的名次从上届的第29名提高到第8名;男子双人,从上届的第19名提高到第9名;混合团体,从上届的最后一名提高到第9名。
那么,同样是东道主的我们,能否也在赛道上先让选手完成上千次的练习?
而韩国人的突破,还不仅限于此:
冰壶——韩国参加国际比赛只有五六年时间,选手大多是从中学以后才开始学冰壶,但韩国却一路杀入到决赛。和声名在外如今青黄不接的中国冰壶相比,韩国人旋风般的崛起让人觉得恐怖。
韩国队晋级女子冰壶决赛。
黑马项目:
从归化球员到与狼共舞
在平昌冬奥会上,韩国男子冰球队绝对是不受瞩目的一支:小组赛三场全败,但8强赛对阵劲旅芬兰队,在0比3落后的局面下居然打得荡气回肠。
虽然最终以2比5的比分告负,但韩国队昂首走出体育场的场面让人难忘。而韩朝所组成的女子冰球联队,尽管同样排名垫底,但场上实力丝毫不逊于对手。
而两队给世界造成的奇迹,其实在平昌冬奥会之前,也就是历史性的拿到参赛资格的那一刻。作为并非冰球强国的韩国,面临的又不是东道主自动入围的政策,于是一个设想出现了:他们允许使用归化球员。
2月20日,韩朝女子冰球联队与瑞士队在江陵关东冰壶中心进行平昌冬奥会第7-8位排名赛,韩朝联队在打入一粒进球后抱作一团。
之后,韩国展开了归化外籍选手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7名原籍为加拿大、美国的白人冰球运动员入籍韩国,并成为韩国国家队队员。同时,韩国聘请了韩裔美国人白志善为男队主教练。
作为亚洲第二支跻身男子冰球世锦赛顶级组的队伍,归化球员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韩国人的布局更是精妙:
从2003年开始,韩国参加亚洲冰球联赛,从最早的安阳汉拿一支队到现在的安阳汉拿、高一、大明虎鲸三支队伍。较早的职业化变革,是促使韩国冰球实现质变的关键因素。
虽然归化球员对于中国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如今在花滑和冰球上也已经面向华裔开放选材,也能够直接提升队伍实力。搜集全球华裔冰雪人才,这也是北京冬奥需要完成的课题。
原籍为加拿大、美国的白人冰球运动员入籍韩国,并成为韩国国家队队员。
三亿人上冰雪,并不遥远
在项目传统历史,厚度和操作方面,和我们有很相似的地方的韩国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对于短道速滑等优势项目,我们能否放弃以往的黑龙江、吉林二元选拔定律,让更多地区的孩子加入到动态竞争行列?
现在在女子方阵中,这种二元选拔的坚冰已经开始松动的迹象:来自内蒙古的17岁小将李靳宇被主教练李琰带到队伍中并破格选拔。
我们能否更加积极地研究和制定规则——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如果不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那么就需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和适应规则。
对于钢架雪车等潜优势项目,我们能否复制韩国经验——我们的张培萌有飞人的速度,一流的意识和对赛车的激情。如果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充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同样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其他相对比较弱的雪上项目,我们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机会。
林孝俊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决赛中摘金后欢呼庆祝胜利。
而对于仍在期盼国际冰球联合会予以特殊照顾,才能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的中国男子冰球队来说,我们的冰球人口基数其实远远高于韩国。
但2011年平昌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成绩和冰球人口、冰球文化的建设更是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竞技体育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我们在仔细研究项目规律的基础上,应该摒弃功利的心态,更不齿为了金牌做出的一些盘外招、包括对裁判的小动作。
北京冬奥会,扎扎实实做好项目普及和文化建设,积极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推动我们的冰雪建设。三亿中国人上冰梦想,也许并不遥远。
本文来自新浪博客@杨旺的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