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一个热搜词条,不断地在微博上出现,各种被转发和评论。我忍不住点开相关链接看看。
其中有和竞技新闻相关的#马龙卫冕全运会冠军#,但更多还是社交媒体上,看似自发产生的各种热度内容。
比如#马龙为什么这么可爱#、#马龙为什么这么帅#等等各种非常生活时尚化的热词。一张张马龙在时尚聚会的非运动帅图,以及广告大片,被广为分发,完全是时尚巨星传播的路径。
沿着这样的链接轨迹,我浏览了不少内容,越看越有趣。
乒乓球比赛,已经很久没看过了,但这样的社交媒体形象塑造和传播,很有意思,这应该是对体育明星的一种主流打造模式:
时尚化、生活化,增强互动和沟通,甚至在一些传播渠道上,从内容到形式的选择,都更加去运动化,让粉丝和受众,看到的更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个体。然后再结合他的关键竞技赛事,来突出个体的差异性。
这样的操作,能借助社交媒体快速和精准的传播效率,直接“打击”到最合适的目标人群,还能形成在高活用户中二次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绩效。这样的工作逻辑形成后,商业化就变得更简单也更灵活了。
哪怕我仍然不会看各种乒乓球比赛,对各种“直通”选拔赛提不起兴趣,可我对马龙、张继科、丁宁这样的个体,会更关注。
因为我可能都逃不过他们的各种信息分享,我会对这些被重新包装过的运动形象更感兴趣。
这样一个在社交媒体上重新架构起来的矩阵,正在发挥着其独特功效。
对乒乓球运动而言,这是多么符合时代背景的传播和推广。
乒乓球运动变了,虽然我不知道这项运动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这些变化是可喜的,哪怕我只看到浮光掠影的几张图、几个热词。
要说过往乒乓球运动的非运动化形象,我脑海里跃出的第一个画面,是孔令辉当年在各大电视平台出现的广告,当时就觉得呆板无趣,硬生生地重复性传播。
你可能会记住那广告卖的是什么药,但那缺乏友善度,孔令辉本来俊朗不凡的形象,反倒被那广告拉低。
当然那样的传播,是足够亲民接地气的,只是没有任何策划和包装的硬商业化传播,除了重复性加深记忆外,对广告代言人本身以及他依托的运动,都是一次伤害。
中国乒乓球的成功和垄断,这二十年上升到了几乎让边缘用户审美疲劳的地步。这项运动还有着“媒体不友善性”,主要在视频传播上。
因为乒乓球球体本身过小,运动速度和节奏过快,在电视屏幕以及现在的各种屏幕终端上,不是那么“好看”。
要仔细听像蔡猛老师这等专家的解读,每场乒乓球赛,都含有深度剧情转换的内容,都能讲出许多故事当中的故事,或许不比恒大上港这样的亚冠交锋逊色。
只是在视频传播上,这运动节奏太快,看不明白各种跌宕起伏。
所以不接触到这项运动,缺乏参与体验带来乐趣的受众,在媒体内容海量爆炸供应的今天,接受乒乓球的门槛在提升,不再是我们孩提时代,有个水泥台子,恨不得全班同学都乐此不疲。
乒乓球需要更新和球迷、和潜在球迷对话的方式,“马龙为什么这么可爱”就是对这项运动成功的尝试。
我仍然不知道马龙为什么这么可爱,但我至少知道,马龙是绝对“可爱”的。乒乓球还在前进。
(本文来自公众号:颜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