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旺:邓亚萍 时代之选OR时代之痒

2016年06月21日10:56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在运动员时期,勤勉+霸气的邓亚萍便书写了一个个难以企及的高度;退役之后,邓又凭借闯劲+机遇,纵横于不同的领域,同样创造了无数的业内第一。如今,43岁的她在时隔7年之后重回体育圈:联手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CEO王胜江,与俞敏洪、盛希泰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

  在经过了无数尖峰低谷的极致体验后,那个承载着一代人鲜活记忆的邓亚萍,又回来了。

  对于这个特定的体育符号,人们的心态有点复杂:一方面,由于乒乓球在中国的特殊地位,邓本人鲜明的个性标签,使得她成为当年英雄式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几经辗转之后,头戴最年轻的正厅级官员帽子(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的她,闯入了最前沿的互联网搜索领域。官员的话语体系和互联网思维体系,这两个在网络中最为尖锐的二元对立体系,在邓亚萍身上奇迹般的互相加持,发酵。等到其项目宣告失败之后,诸如“败光20亿传闻”和“政治假大空”等评论体系有又了合适的温床。

  关于邓亚萍有点空洞和干瘪的话语和行为方式,我在不同场合有所见闻,就连“我的人生不在于赢球,而在于保持进攻”之类金句,也充满了政治正确性的前提。但在我看来,这些多带有时代的痕迹:在运动队,充当发言人的邓亚萍既无法过分凸显自我,又需传递阳光健康的正能量,以及政治正确的积极形象。而在退役后,跻身官场的她,更是只能遵从发言人式的强调。当然,在现代网络体系的灵动和创新面前,官员过于程序化的表达确实显得有些突兀。

  至于她在即刻搜索“败光20亿”的新闻,则在于网友们对于正厅级描述的反感,以及现有网络评论中存在的主观臆断和情感暴力倾向。由于缺乏必要的材料证实以及反馈(由于公职人员身份,邓在接受采访都需要审计,尤其身处即刻搜索与盘古搜索合并的敏感期,邓亚萍更是说什么都不合适。)这些惊人的数字和过往正面的身份叠加,邓往往轻易地成为举国体制低效甚至腐败的靶子。事实上,从公开的财报来看:邓所率领的即刻搜索自2010年5月成立至2013年2月,各年资金投入总量为5.09亿元,其中约85%的费用用于技术研发。而据人民日报相关人的反馈,邓在资金申请等方面,往往要破除复杂的申请体系。而区区这5亿是什么概念?百度2011年研发投入就超过13亿人民币,2012年达到23亿。而与人民搜索同一年注册成立的搜狗公司,2011到2013年总投入约为15亿人民币。

  对于邓亚萍在即刻搜索这三年,人民日报给出的评价:“她利用有限资金,吸引技术精英加盟,完善搜索体系和内容平台,使即刻搜索拥有了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和一支技术团队,网站日均浏览量峰值突破1300万,移动客户端总用户达到658万激活量,网站市场占有率排名从全国三万多名提升到三百名左右。”这个官样文章虽然缺乏含金量,但至少证明,邓亚萍的离任审计不存在问题,也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其有渎职等情况。

  我想说的是,锐意进取但无法快速融入互联网思维的邓亚萍,运作低效的官办媒体体制,注定了邓亚萍最后这次创业的失败,这一点,就是换了马云李彦宏都无解。

  那么下面的问题来了,当乒乓女皇化身搜索女皇的行为失败,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创客?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投资人?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体育产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不管是培训还是办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数据显示,被称为体育资本“元年”的2015年,中国体育创投市场规模已超5亿元人民币。对于邓的合伙人来说,选择她,无疑是一笔保险系数很高的投资。

  作为职业经理人,投资人,邓亚萍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邓亚萍具备优异的体育专长、运营经验(奥组委装备部)、商业基础(留洋经济学博士)、沟通能力(和已故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友谊传为佳话)、管理经验(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等资质。在产业时代,邓还拥有目前国内资本所稀缺的国际体育资源——先后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就任的经历,劳伦斯世界体育学会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成员的卓越经历,确保了她成为开放中的中国体育产业的又一沟通世界,连接未来的窗口。而作为体育明星,难得的是她能始终保持从零开始的心态,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国际的视野,拓展的精神,果敢坚韧的意志,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至于邓亚萍在创业中的失败和坎坷,这更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她这种自带光环的明星创业者,面对国家扶持,相关沟通层面的一路绿灯,会让他们产生自己就是万能的假象。而此前转型适时的滑铁卢,更让她懂得行业分析,认清自身不足,珍惜团队,尊重团队中的个性和活力,分享经验。

  还有人认为,作为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体育明星,其对于体育的认知,思维方式都难免有些落伍。她的所谓创业和转型,大部分都停留在表层面,而且都有赖于她的明星光环和乒乓球和政治捆绑的庇护。这种说法同样是老黄历。事实上,在世界体育大会上,她用流利的英语进行着体育产业的相关报告。而去年劳伦斯的颁奖晚会上,身为劳伦斯主席的她用流利的英语和主持人卷福进行着游戏,游刃有余。

  简单来说,假如让她经营体育产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的短板。但如果让她回归体育,做一个体育项目的创客,则是一种精准的适配。

  “孵化+投资+平台”于一体,助力有能力、有创意又能自我造血的创业者来服务全民健康,这是创新空间的一个特点。作为曾参与互联网领域的昔日运动明星来说,邓亚萍从来就不是一个走寻常路的人。包括据说当初挑战搜索行业的时候,不少亲朋都投了反对票,但邓亚萍选择了坚持。

  至于该项目的另一个特点——积极帮助退役运动员转型,并通过创新空间这一平台为有志于在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的退役运动员,则几乎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作为体制内的成功者,邓亚萍曾享受过体制带给她的便利,也感受过退役之后的成功与失败,这些都将运用到对运动员的服务上去。在对于那些初期创业者的心态,没有谁比邓亚萍更合适把握。

  重要的是,她对体育的热爱,对于运动员因教育的缺失,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困境,她深有体会。邓亚萍说,退役运动员们拥有“坚韧毅力、决断能力、竞争理念、团队意识”品质,尤其他们对体育真正内涵的理解,都让他们在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中拥有其他人难以具备的优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邓亚萍创业体育产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