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武术替代乒乓成校园项目首选

2016年03月17日11:22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华夏5000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三种学术辉煌璀璨、博大精深,那就是儒学、佛学、道学。然而,还有一大文化遗产被忽略了,或仅仅被视为一种健身操、格斗术或街头杂耍,它就是中华武学。

  古人云,止戈为武。蔡元培先生指出应该是“正戈为武”、“枕戈为武”,就是说武术的本质一方面是匡扶正义、激扬正气;另一方面是居安思危,警惕外侮。恢复强汉精神,重振盛唐雄风,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养和国家气魄,就必须怀揣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武魂,就像习主席所言“崇军尚武”。

  两会期间,济宁政协委员宋义祥提出将起源于宋朝的“梁山武术”推向世界,令其与少林、武当、峨眉武术一样享有国际盛誉,而这正是国人发掘和传播传统武术瑰宝的迫切愿望体现。教育部早就在两会确立了七大校园项目,分别是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集体项目首推足球,个人项目首推武术。

  教育部长袁贵仁两会重点提到了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据笔者管见,如果武术入校园得到彻底落实,将会有效遏制此类暴力行为。正是缺乏武者的凛然正气和防卫能力,同学被虐打,才会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敢怒不敢言。当校园里充满勇于助人、互相尊重的正能量,挺身而出的同学会大大增多,暴力欺凌的同学会大大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最普遍的体育设施就是乒乓球,因其球台占地小,比较安全,适合放松。但小小的乒乓球显然承载不了塑造积极国民性、铲除民族劣根的重任,弄不好还会培养一些精于算计、逃避实干的“球精”。美国校园一直用美式橄榄球的“拟战性”促进兄弟般的战斗情谊,用拳击的硬汉较量催生个人英雄主义——大国崛起的中国,从国家层面推行足球和武术,因为体育不仅仅是体育,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格斗传统和格斗体系,但只有中国、日本(其实一开始也是受中国影响)等极个别国家,武术上升到了哲学、美学、文化遗产的高度。武术讲究手眼身步法,亦讲究精神气力功,也就是精神意蕴的探索与调控。李小龙在解释自己为何攻读哲学时表示,国术每一个动作,似乎都有它的道理,武术是技击方法,更是人生智慧。

  教育部力倡的七大校园体育运动,只有武术是非奥项目、是非舶来项目,彰显了中央领导人弘扬国术的空前决心,提倡“文武并举”高度使命感。此前20多年来,全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学分、升学率,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甚至还不如日韩——日本校园柔道、空手道、剑道,韩国校园跆拳道的普及热衷程度远非我们所能比。

  邓小平挥毫题词“太极拳好”,习主席鼓励解放军战术上擂台,党和国家领袖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搏击擂台的搭建。诸如王牌赛事《昆仑决》、特色赛事《丝路英雄》蒸蒸日上,青海搏击协会主席高宇更是写信邀请习主席莅临4月8日、9日在西宁进行的昆仑决-丝路英雄搏击盛典。

  特殊历史年代,国人需要乒乓球在世界大赛摘金夺银,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促进民族荣誉感和工作干劲;而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亟待自信的对外输出中华魅力文化,武术和武学当然是绝佳选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乒乓球武术校园体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