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震:乡村孩子们的足球梦

2014年12月04日09:57   体育专栏  作者:赵震  

  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不少喜欢足球的人都在转一部南航拍摄的微电影宣传片。片子讲述的是新疆和田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学生踢球的故事。好多人在评论里说“看到一半就哭了”,影片的最后,字幕上写着由真实故事改编。在被那部片子感动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那个真实的故事,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梦想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萨塔尔与吾斯曼

  “我叫王小一,他叫买买提,我们都是18岁,个头差不离……”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萨塔尔与吾斯曼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用北京语讲他们是发小,与歌里不一样的是,两个人都是地道的维族孩子,在乌鲁木齐长大。除了相似的生活经历,两个人还有一个相同的爱好,那就是足球。两人不仅爱看足球,也爱踢球。

  萨塔尔在乡政府工作,业余时间里他与吾斯曼一起张罗着成立了一个业余足球队,两人还办了一个青少年的培训班,2011年的时候,吾斯曼的孩子就在这支少年队里学足球。萨塔尔自己还开了一个体育用品商店,不仅卖大人的比赛服,也卖儿童的比赛服装。

  在2011年的时候,萨塔尔接到了一个来自和田的电话,一个中年人问他有没有便宜的儿童比赛服。“你要多便宜的?”萨塔尔问。“哦,最好是10几块钱一套的。”对方在电话里有些迟疑地回答。在萨塔尔的店里,最便宜的儿童比赛服也要50块左右一套,听到这个价钱,对方在电话里说:“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热心的萨塔尔问起了对方是干什么的,电话里的人介绍说自己叫帕尔哈提,是和田市墨玉县喀瓦克乡的一名老师。帕尔哈提并不是一名体育老师,甚至他也不是一个专门的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准确地说他是一名“综合老师”,就是什么都教。因为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这种情况在新疆下面的市县也很普遍。不过帕尔哈提自己有一个爱好,就是足球,因为这个爱好他在学校里组建了足球队,当时已经有了20来个孩子和他学踢足球。球队组建了半年之后,帕尔哈提想给孩子们买一套比赛服装。孩子们的家庭都很贫困,帕尔哈提自己也不富裕,预算也够给每个孩子买上10几块钱一套的。

  在那天的谈话之后,萨塔尔心里一直牵挂着帕尔哈提和他的学生们。再遇到吾斯曼的时候,他就把帕尔哈提和他学生们的事情说了,并说自己想给帕尔哈提的学生们捐点队服。吾斯曼是一个小老板,自己家开了一个专做鸡肉肠的工厂。听了帕尔哈提的故事,他也很感动,他和萨塔尔商量要一起给孩子们捐点东西,为了保险起见,吾斯曼提出自己先去一次和田,看看那里的条件到底怎么样。

  这一去吾斯曼就被震撼了,以前听说过下面学校的情况很苦,但他没想到会这么苦。和田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吾斯曼坐了快30个小时的火车。但到了和田之后还要再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喀瓦克乡。学校里根本没有像样的操场,孩子们踢球就是在土地上。让吾斯曼心疼的是,因为没有球鞋,孩子们都是光着脚在土地上踢球。夏天的新疆温度很高,地上晒的很热,为了不让脚上烫起泡,孩子们的脚都不敢在地上踩实了。就是这样,这些孩子踢起球来也非常认真。

  那一次吾斯曼就住在了帕尔哈提的家里,他也与这位憨厚的老师成为了好朋友。聊天里帕尔哈提告诉吾斯曼,自己非常喜欢足球,但是对足球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得很少,现在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教这些孩子。吾斯曼答应回到乌鲁木齐就帮帕尔哈提找一些足球教学的材料寄过来。

  第一次的和田之行就让吾斯曼和萨塔尔下定了帮助这支小学球队的决心。回到乌鲁木齐之后,吾斯曼和萨塔尔两个人准备了20套球衣、球袜和球鞋,还买了20几个足球给帕尔哈提邮了过去。几天之后,帕尔哈提打来了电话,他告诉萨塔尔和吾斯曼,东西收到了,孩子们高兴坏了。

  第一次去乌鲁木齐

  东西虽然寄过去了,但是吾斯曼与萨塔尔两个人总是不太踏实,总觉得应该还给孩子们做点什么。那段时间里,他们的少年队训练时,有些球员不太卖力气,萨塔尔就和吾斯曼商量,不如把喀瓦克乡的孩子们请到乌鲁木齐来打一场比赛,一方面让他们见识一下大城市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这些球队的孩子们看看,人家乡下的孩子们是怎么艰苦训练的。

  说办就办,吾斯曼马上就和帕尔哈提老师取得了联赛,那是2011年的8月,正好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帕尔哈提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球队的孩子们时,一下子就炸了锅。

  在偏僻的喀瓦克乡,别说去乌鲁木齐这样的大城市了,能去一次和田都是大事。那些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们很多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墨玉县。最终有20个孩子加上帕尔哈提老师一起去了乌鲁木齐,大家先是坐车到了和田,然后又坐了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在微电影里说坐完火车没力气踢球那是艺术加工,对于这些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们来说坐火车也是一次完全新鲜的旅程。

  到了乌鲁木齐,这些孩子们就被大城市的繁华惊呆了,吾斯曼给大家订好了酒店,当天让孩子们吃了一顿好饭,休息了一晚上。比赛在第二天,那是一块人工草皮的场地。到了场地边上,喀瓦克乡的孩子们却谁都不到场地上去,吾斯曼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人工草皮,以为这是真草,怕自己上去之后给踩坏了。他告诉孩子们这些草是塑胶的踩不坏,大家一开始还不信,直到亲自用手摸了才半信半疑地走上场地。

  比赛是11制的,对手就是萨塔尔他们俱乐部下面的那支少年队,双方孩子的年龄差不多大,入场前站在一起时,乌鲁木齐的孩子明显壮多了,喀瓦克的孩子们显得很瘦弱。但是到了场上,喀瓦克的孩子们显示出了惊人的体能,他们每个人在场上都很能跑,虽然技术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跑动弥补了这个差距。

  比赛踢了15分钟,场上了出现了状况。在一次死球的时候,喀瓦克乡的孩子们走到场边对吾斯曼说,他们能不能不穿鞋进行比赛,因为平时他们踢球都是光着脚的,这回一穿上鞋他们非常不适应。在征求了裁判和对手的意见之后,喀瓦克孩子的要求被满足了,他们一个个地赤着脚上了球场。这一下果然不一样了,放开了的喀瓦克小学很快就打进了两个球,上半场他们就2:0领先。

  中场休息的时候,对手的主教练不干了,他对主裁判说因为喀瓦克的孩子们不穿鞋,自己的球员抢球时不敢用力抢,这不公平,也不符合规则。研究之后,喀瓦克的孩子们下半场只能穿上球鞋进行比赛。不过这一次孩子们适应得很快,下半场他们仍然打进了2个球,全场比赛下来,他们赢了4:0。孩子们兴奋地在草皮上直打滚,这是他们第一场正式的比赛,也是第一场正式的胜利。

  这些喀瓦克乡的孩子们也感动了那些到现场观战的家长和吾斯曼的朋友们。大家在比赛结束之后就自发地给孩子们捐起了款,那一次一共捐了一万多块。吾斯曼从捐款里给孩子们发了一些零花钱,第二天他带着孩子们去逛大巴扎,让他们用这钱给家里人买点礼物。剩下的钱帕尔哈提老师都买了装备,回去之后他准备让学校里更多的孩子们加入球队。

  那一次离开的时候,两边的孩子都恋恋不舍的,特别是喀瓦克乡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打开了。

  飞到乌鲁木齐

  那一年送走喀瓦克的孩子们之后,吾斯曼开始忙了起来。先是生意上的事,然后就是他的儿子,恒大足校去新疆召生,他的儿子通过了考核,送儿子去广东上学,再加上探望,让吾斯曼的时间越来越少。

  不过他没有忘了喀瓦克的孩子们,每个月他都让自己的香肠厂给孩子们寄点肉肠去。每年他都至少去一次墨玉乡,再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这些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把他请到家里去,自己下厨给他们做饭,9岁的孩子拉条子、手抓饭已经做得非常地道了。“这些孩子们家里条件都很苦,好多孩子放假时都要去县城里打零工贴补家用,就是这样他们也没耽误练球。”

  每次去和田,吾斯曼都要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很多喀瓦克乡孩子们练球的照片,很多新疆当地足球圈的人们都会转发。一次无意中的机会,央视一套《朝闻天下》的编导看到了吾斯曼的微博,对这个新闻很感兴趣。很快央视与吾斯曼本人联系上了,2013年的8月份,吾斯曼又一次来到了喀瓦克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带着中央电视台的人一起来了。

  今天,在网上还可以搜得到那部《乡村小学出了个梦之队》的纪录片,因为片子比较长,《朝闻天下》分了两天才播完。最初央视的记者就想拍些孩子们在学校里踢球的故事,他们拍了孩子们光脚在土地上踢球,在河水里练习倒钩,但总觉得差点意思。这时候吾斯曼讲起了孩子们第一次去乌鲁木齐比赛的趣事,让央视的记者眼睛一亮,问吾斯曼能不能再组织孩子们去一次乌鲁木齐。吾斯曼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这一次时间成了问题,因为还有其他的采访,央视的记者希望尽快赶到乌鲁木齐,可是火车到乌鲁木齐就要30个小时。和田到乌鲁木齐坐飞机最快,但一个人的飞机票往返打完折也要1000多。央视的记者说给南航打电话想想办法,南航很快给了回信,同意给解决8个人的机票,也就是7个球员加上帕尔哈提老师,而原本吾斯曼是准备带上15个孩子的。

  就这样,喀瓦克乡的孩子们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虽然大部分孩子都来过一次乌鲁木齐,但是坐飞机仍然让他们很新奇。最小的穆拉是第一次来乌鲁木齐,他看什么都新鲜,一年之后他成为了南航那部微电影当中的主角,可爱的他也是吾斯曼的干儿子。为了上电视的新闻需要,央视在播出的时候说这支球队是第一次出门打比赛,第一次来乌鲁木齐。

  在乌鲁木齐他们去了第五小学参观并且一起训练,乌鲁木齐五小这几年在全国很有名气,他们在全国的比赛里赢过赫赫有名的大连东北路小学。那次的训练让这些孩子们开了眼界,帕尔哈提老师则忙着把这些先进的训练办法记下来。

  比赛前一天,吾斯曼又给孩子们买了全新的球衣和球鞋,每个人还买了一个书包,孩子们穿上新装备格外精神。比赛的对手还是他们一年前的那支球队,不过因为一年前输了球,这一次对手从乌鲁木齐五小借了两个球员。因为喀瓦克乡只来了7个孩子,比赛只能变成7打7。不知道是因为对手变强了,还是因为坐飞机反而不适应了,这一次喀瓦克乡的孩子们输了比赛,比分是4:8。虽然输了球,但是大家仍然非常开心,比赛结束之后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还要求在场地上再踢一会儿。

  那一年的10月21日,喀瓦克小学的片子在央视上播出了,这下子这支球队成为了名人,学校里学足球的孩子一下子到了50多人。一些大的孩子毕业走了,新的孩子又加入到了球队当中。

  央视的关注也让这支乡村球队得到了自治区的重视,2014年的自治区举行的全区比赛里,还专门邀请了喀瓦克乡小学的球队来参加。这一次所有的费用包括装备都是由自治区体育局提供的,大家没有再为这些小事发愁。让他们有些发愁的是比赛成绩,因为来的都是各地市的专业球队,与他们相比喀瓦克小学的水平确实差了点,成绩自然也差了一些。

  梦想与现实

  2014年的9月份,正在广东送儿子开学的吾斯曼接到了帕尔哈提老师打来的一个电话,在电话里帕尔哈提老师说他和几个孩子来了乌鲁木齐,拍一个短片,问吾斯曼在不在。听说吾斯曼在广东,双方就没再多说。

  12月1日这一天,萨塔尔发现自己好多网友都在转一部关于新疆足球的片子,他点开一看,发现正是喀瓦克小学的故事。片子拍得让他非常感动,但全看完之后,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给吾斯曼打了一个电话,好朋友也刚刚看完这部片子,两个人的感受差不多,都觉得心里有那么一点别扭。

  “听说南航拍这部片子花了200万?”两个人嘀咕,“那给喀瓦克小学捐了点什么吗?”“好像没有……”从第一次去喀瓦克小学的时候,吾斯曼就有一个愿望,希望给喀瓦克小学建一块人造草皮的足球场,为此他去找人问过价钱,人家的回复是最少也得20万。“我的事业也刚刚起步,说实话经济条件也不是特别好,这也是我看了南航那部片子之后心里有些不得劲的地方,200万啊,哪怕拿出来十分之一就够给他们小学建个球场的了。”

  吾斯曼试图通过网上与南航方面取得联系,但是无论是发私信还是留言都没有回音。最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一封公开信,信里对南航拍了这样一部让人感动的片子表示感谢,然后他有点赌气地写道:“我只希望他们(指南航)再次出点力,帮助这些孩子们,捐足球设备,物资支持与鼓励一下这些孩子。我相信南航不会拒绝我们这点要求,因为对南航这样有爱心的企业来说,这是个很小的事儿!这样南方航空公司才是我心中的英雄!”

  很多人在看过那部片子之后都会感动到掉泪,但也仅此而已。孩子们的梦想让人感动,但他们却要面对冰冷现实。在帕尔哈提带的第一拨孩子里,一些大的孩子已经毕业了。有两个因为踢球条件不错,被乌鲁木齐的宋庆龄基金会足球学校选中了,到了乌鲁木齐上学。但两个月前,吾斯曼去学校看他们的时候,却得知两人被家长接走了,到现在吾斯曼也没和他们联系上。他说:“我计划这个月还得去一次和田,到时候要去他们家里看看是怎么回事。”

  更多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在从喀瓦克小学毕业之后,他们只能上中学,然后像父辈一样种地、打工、谋生,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叫足球的梦想。

  而更多像喀瓦克小学一样的学校因为没有得到关注条件只能更差。“在新疆像喀瓦克小学这样的学校太多了,想踢球而没有条件的孩子也太多了。”吾斯曼说,“我的计划是未来的几年里,在新疆扶植100所像喀瓦克小学这样的学校,让孩子们都能足球上得到乐趣。”按照吾斯曼的计算,100所学校大约有2500个孩子,整个计划下来大约需要50万的资金,他自己准备拿出来10万块,余下的由社会上的朋友们分担。

  像已经习惯了使用“美图秀秀”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一些感人的故事“渲染”

  “美化”。看过那部片子感动的同时,我们都假装忘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那残酷的距离,更假装忘记了对于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梦想永远不可能像波音747飞机一样,逆风起飞,越来越高。很多时候他们想要达成梦想,只能骑着片中的那头小毛驴,一步一步的前进。虽然梦想遥不可及,但至少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喀瓦克小学 吾斯曼 帕尔哈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