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迫的骄傲 ’
好像有人找到中国足球的光芒了。
前几天的2017盲人足球亚锦赛决赛,中国队2:0战胜伊朗,第5次,中国盲足称霸亚洲。比夺冠更能刺激人们情绪的是,从盲足一直以来的优秀历史里,人们挖出的一句盲足队员的话:恐韩症是健全男足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压力。
在夸奖盲人国足夺冠的报道里,许多媒体都把这句话放进了标题加以宣传。
这句话信心满满、霸气十足,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亢奋的情绪。中国足球的荣光由盲足守护?好像是这样的。
1
从世界大赛的成绩上看,中国盲足是国字号队伍里最出色的一支。
9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在决赛里1:2惜败巴西,距离世界冠军只有一步之遥;7年前的英国世界杯,中国队战胜了法国、希腊和东道主英格兰,第三名;3年前的日本世界杯,中国队成绩依旧不错,第四名。
在亚洲,他们是霸主,长年压制日韩。在全世界,他们也是顶级之一。
就连韩乔生都说过:“中国足球想要靠健全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近期内击败日韩怕是没指望了。只有寄希望于残疾人运动员了。”
也好像只有在他们身上,我们才能兴奋地撕掉“中国男足不会踢球”的标签。
不过,他们成绩好,身残志坚为国争光,制霸日韩,值得我们给自己强加骄傲么?
2
我想,当我们理清了背后那些故事和逻辑,应该可以明白,他们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兴奋,但不应该变成我们骄傲的理由。
从建队初始,他们就是“任务”的一部分。
这支足球队在2006年底成立,刚开始只有6名球员。而真正开始组队,还要推迟到2007年,为了备战奥运会,从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中吸纳了8名运动员,再加上之前从盲校里选拔出的6个,一起组成了一直完整的队伍。
在网易体育一篇文章《另类举国体制造残奥百金辉煌 冠军退役养猪谋生》里,有一句话可以用来作为他们加入国家队的理由,
“由于举办08年奥运会,中国在任何项目都不能缺赛”。
除了这些重要比赛,盲足队员们平时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不会有太多系统训练的机会。只有在比赛任务的情况下,才会短期集训和适应训练。
3
但和许多传统的故事一样,他们的生存条件不会因为称霸亚洲就会有太多改善。队员和队伍都没什么钱,养家糊口都难,想要和那些长期被供养的国家队享受同等的待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盲足最初组建的时候,每个月的补助只有300元,根本没法养活他们。10年过去了,也没什么改善。教练张毅曾对采访他的记者介绍过“没钱”的现状:
“现在政府和残联对于盲足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不过球员们的状况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踢盲足无法养家糊口,他们还是要从事其他的行业。”
这也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盲足队员大部分都有其他维持生计的方式,最普遍的就是盲人按摩院里的按摩师。
在《沈阳日报》的一篇报道里,我们还找到队员因为条件太差,不得已只能选择“面包”的故事。
林金标没去参加盲足的冬季训练,名单上本来是有他的名字的。
在盲足,他是少数几个结婚成家的队员。他和妻子是盲校的同学,艰难地经营着一家社区里的按摩店。
他买了房子,每月按揭3000多,按摩店一个月租金1000多,7岁的孩子也上了小学,作为男人,他对家庭的责任很重。
当初为了训练家庭两不误,他每天早上要从家里出发坐公交车到车站,等着教练邹宏谋来接送。训练完了,还得赶回店里照料生意。因为两头跑,他们店里的收入从每月五六千减到了三四千。虽然训练包吃住,但每天的补贴只有10块钱。
对他来说,长期折腾的代价太大了。
4
而只有拿下好成绩,他们才可能改变一点自己的生活。
2008残奥会亚军那年,盲足队员郑文发被奖励了77万块,这比他生意还不错的哥哥一年收入还多。
队员张礼京在全国残运会上获得了亚军,被奖励了几万块,不多,但对于家里还有奶奶、失明的哥哥全靠母亲580块工资来说,可以解决一些生存问题了。
这像极了我们从乡村和失落的家庭里走出的那些孩子们,他们投身举重、体操等等一些奥运项目,只是为了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当然,盲足队员和这些孩子一样,并没有在相对应的职业环境中被滋养,他们没法像欧洲盲足球员那样靠着职业联赛养活自己。
他们能被提供的只有一种出路,叫作“金牌改变命运”。
5
盲足队员当然是热爱足球的。
参加过北京残奥会的俞裕锬曾经说过,只要上场训练,他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兴奋、奔放,他时常还会去幻想自己进球一瞬间的画面,觉得那可能比真实的样子更好看。
我们为像俞裕锬一样的盲足队员兴奋、欢呼,是足球把他们带向了远方,让他们找到了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但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一个没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合理的上升渠道的社会里,他们的梦想显得很卑微。
甚至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中国足球甚至世界足球领域里,盲人足球永远是锦上添花的一部分。没有人会用盲人足球水准的高低去判定一个国家的足球是否强大。
他们让人感动,却没有能力改善这里的足球土壤,更没有能力填充这里的体育文化。家长们不会因为盲足队员们的优秀就产生把孩子送往绿茵场的欲望,老师和学校同样不会因为他们的优秀少一些霸占体育课的私心,而这里的孩子,也不会因为球技的优异而获得像班级第一名一样的价值认同感。
这些,都不会发生。在足球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准和上限的坐标系里,我们还骄傲个什么?
本文来自公众号@有马体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