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输给贵州是必然 马加特的立命之本是什么?

2017年10月30日10:05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鲁能输给贵州比分之大、场面之一边倒,确实意外,不过输球的结果是许多人都能预见到的。赛前球队、俱乐部一再表态,相当一批球迷、媒体不厌其烦地分析,都认为鲁能只要最后两轮全胜,亚冠资格仍有很大希望到手。我也是山东人,不好意思或者说不忍心出来给他们泼冷水,其实以马加特和他的弟子们的类型、实力、状态,根本不具备面对贵州、华夏这种强劲对手两连胜的可能性。实战果然不幸而料中。这一轮惨败无欲无求的贵州,下一轮大轴戏他们又靠什么去战胜气势如虹、志在必得的华夏!

(耶拉维奇倒钩破门)(耶拉维奇倒钩破门)

   都说足球是圆的,鲁能为什么不可能在贵州、华夏身上两连胜?就因为马加特的球队靠防守立身,能以中游实力踢到现在的上游位次,凭借的是全联盟失球最少这一砝码,假如目标不是两连胜,是两战不败,鲁能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守出两个0比0。而进攻恰恰是他们的软肋,两连胜意味着防得再好不进球不赢球也没用,所以德国老帅被迫让弟子们牺牲防守赌博进攻,弃长取短的结局是,进攻没上去,防线却崩了盘。

(进攻没上去,防守却崩了盘)(进攻没上去,防守却崩了盘)

   鲁能的攻强守弱,是今年球队人员配置和战术指导思想的产物。马加特本身就是个长于防守疏于进攻的教练。在主要竞争对手大手笔投入、外援层次不断攀升的同时,鲁能前场外援的变化只是少了一个最不该少的蒙蒂略,阿根廷中场的离去和王永珀、赵明剑、杨旭的转会,削弱的全是进攻端;转入的宋龙、周海滨、刘军帅、姜嘉俊都是重守轻攻的球员,没有任何攻击型好手补充进来,因足协新政顶上来的U23球员亦基本集中在中后场。这也没关系,鲁能本赛季改走本土化、年轻化道路,就是准备以弱搏强,战术上以防守、逼抢和反击为主的,如果坚守初衷打防反,集重兵于中后场,靠塔尔德利、西塞的冲击力和吴兴涵、刘彬彬的速度,还是有可能闯出一片天地,为未来塑造中超阿贾克斯模式打好基础的。

(佩莱在比赛中)(佩莱在比赛中)

  事实上,鲁能上半赛季踢得好,开局三连胜,后来一直胜多负少,排名始终不出第一集团,就是因为贯彻这种战术指导思想坚定不移。马加特一个冬季的魔鬼训练,把鲁能打造成中超最能跑的队伍,上半时消耗对手,下半时换上吴兴涵、刘彬彬打反击后发制人,让自己从“步行者”变成了“惹不起”。几乎每场比赛鲁能的控球率都低于对方,可往往最后的赢家正是他们。这个阶段,鲁能防守之优最大化,进攻之弱则最小化,效率之高堪称中超第一。

(笑容背后,意义不同)(笑容背后,意义不同)

  后来,对手们逐渐适应马加特的消耗+防反之术,鲁能反击效率下降、防守压力增大,前进的脚步慢了下来,好在马加特应对得当,他推出由王彤、金敬道、姜嘉俊等构成的“三后腰”战术巩固防线,解放蒿俊闵给进攻注入活力,特别是塔尔德利如有神助13场11球,鲁能的中超上游地位得以坚持下来,长时间保持着争夺亚冠资格的势头。

(“塔神”到底怎么了?)(“塔神”到底怎么了?)

   鲁能由盛转衰始于何时?应该就是从联赛第二循环开打不久,马加特悄然放弃防反战术,鲁能从控球率低于对手情况下的高胜率,向控球率超过对手但难求一胜的状况转化。两个标志性的改变,一是塔尔德利在进球感觉最好的时候,突然连续缺席鲁能的出场阵容;二是行之有效的“三后腰”战术莫名其妙地不见踪影,表现抢眼的姜嘉俊甚至再无音讯。塔尔德利之变故,除了伤病,或有非技术因素影响了马加特对他的信任,而鲁能整体战术思想的调整,显然源于球队长期名列前茅,从俱乐部到球队似乎都觉得赛季前的定位保守了,鲁能应该以强队角色主攻亚冠。强队当然不能只打防反,增加进攻比重只能从减少防守投入做起。而本土化、年轻化战略,也要给主攻亚冠让路。

(可怜的后防线)(可怜的后防线)

  于是,联赛第三阶段那个葬送鲁能亚冠梦的6战不胜的怪圈出现了。这6场比赛的共同特点是鲁能压着对手打阵地战,所有数据都占先,却仅取得4平2负只有3个进球的糟糕战绩,进攻乏力到了极点。这场对贵州的惨案,鲁能急于进攻只设刘军帅一个单后腰,防线被主队屡屡撕开,而下半时比分落后时马加特又用刘彬彬入替刘军帅,攻守愈加失衡,最终一败涂地!鲁能弃长取短欲速不达,教训惨重!

(何去何从,需要反思)(何去何从,需要反思)

  这个虎头蛇尾的赛季,曾朝着明确目标大步前行的鲁能,却在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赛季就要结束,期待鲁能认真总结、反思。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鲁能马加特贵州塔尔德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