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愿陈曾二老安息

2016年02月13日10:43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春节前后,足球界两位老人先后过世,令人痛叹。

  陈家亮──感觉他在前辈当中属于健康状况很不错的,每有聚会,还喜欢喝上两口,看上去比一些小他好几岁的朋友身体还棒,怎么也不该匆匆而去。

  曾雪麟──只知他近年来身体不好,瘦多了,但是精神头儿一直很足,凡能回到绿茵场,哪怕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也是乐呵呵的。

  3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学做记者。无论身为官员的陈家亮,还是国家队主教练曾指导,都是我敬重的老师。他们那一辈人最看重的就是做人做事都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983年元旦过后,我去昆明采访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跑到郊外的海埂训练基地。冬训办公室负责人马克坚热情相助,约请了四位主教练,分别是北京队曾雪麟、上海队方纫秋、八一队张世训和天津队严德俊,在西楼一间会议室里开了一晚上的座谈会。

  那一次,曾指导谈话的重点在技术。他说,二三十年的教训证明,应当为技术训练平反,鼓励练技术,从领导到队员都要树立技术为先的思想。北京和上海队很多一线队员不过23岁,完全可以再提高。如果从1958年走到今天,始终以技术为中心,中国足球恐怕不是这种水平。长期以来,技术不行,致使外行和领导认为输了球就是作风存在问题。锦标主义害死人,我们应该设计一个新的竞赛制度,有利于检验新的技术、作风、战术和人才,不要只是检验成绩,只是鼓励拿冠军。

  一位守门员出身的主教练,有此认识,难能可贵。

  曾指导在地方队的成就是磨练出北京队“小快灵”的技术风格,在国家队的成就是带队获得亚洲杯赛亚军,直至20年后才由哈恩执教在工体主场复制这个名次。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慈爱甚至柔弱的一面,跟他那病逝已久的老伴一样。曾指导的夫人陈孝彰在国家体操队当了多年的领队,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在孩子般的队员面前俨然是慈母严父一肩挑。记得有一次按约好的时间去采访,但她总有料理不完的事情,又不愿让我久等,便将午饭拿到办公室,边吃边谈,有问必答。这么热心体谅记者的体育官员真是多年难遇了。

  说说陈家亮。小时候在工体看体院一队(国家队打国内比赛用的队名)比赛,很注意右路的陈家亮。他没有把对方后卫甩下老远的神速,又很少犯规,却总有办法把球送到门前。想不到当记者以后,最早接触的足球官员便是他,时任二司副司长。

  老陈面相和善,说话不凶,也无官腔,很快就成了我信任的官员。其实,有些官员只注意哪些记者可信或不乱写,却不知记者心中也不是把随便哪位官员说的话都当真。也是在1983年,老陈到训练局场地看中国青年队参加世青赛前集训,主教练高丰文、助理教练倪继德都曾是国家队中的队友。老陈换上球鞋,亲自到场上一脚一脚地为队员“送”球。搁到今天,不知有几位司局长有这等功夫?

  秋天,我在上海江湾体育场采访第五届全运会足球比赛。由于小组赛中发生了北京与广东两队最后一轮踢成4∶3,将河北队淘汰乃至气哭的事情,家亮把我叫到主席台上,问“那天的比赛你是怎样报道的”。我说:“如实报道,就是那个结果啊。”当时,他的脸色很难看,没有再说下去。后来,我才知道有关方面很重视那场球。后来的后来,家亮告诉我,事过多年,终于有当事人承认了那场比赛背后的事情。他还说,一名运动员只要踢过一次假球,一辈子就完了。我一时不解其意。如今,这种事的害处路人皆知,而老一辈对足坛乃至中国体育界的不正之风早有警惕,深恶痛绝。

  中国足球,命运多舛,前路多险,老前辈毕生致力于此,自然冀盼江山代有才人出。然而,后来人却未能用一份高分的成绩单和生机勃发的绿茵文化告慰老人,让他们走得不安,走得不甘。时值足球改革发展重要当口,唯谨记前人之嘱,不负言传身教,努力未竟之业才是。

  为足球累了一辈子,愿陈曾二老安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曾雪麟陈家亮国足中国足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