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提到马刺队了。
我可能是第一个建议詹姆斯应该去马刺队的人,但小道消息一直在76人、火箭和骑士之间转悠,选择范围太小了。
马刺才是詹姆斯最好的归宿,但在《纽约时报》的马克-斯坦正式爆料说马刺加入争夺之前,没有人提到他们。
总决赛被横扫,像是詹姆斯职业生涯的一次轮回,从横扫到横扫,中间相隔11年,但詹姆斯已经由23岁的青年变成几个孩子的父亲,他已经不是原来的詹姆斯。
邓肯当年一句话,“未来是你的”,也被流传或者调侃了11年,无论詹姆斯成功或者失败,从未间断。
这句话的原意是:“这个联盟很快会属于你。”不知道是谁翻成了“未来是你的”,以讹传讹11年。
当时邓肯在骑士队更衣室外碰到詹姆斯,安慰之后,对他说了如下音频中的几句话。詹姆斯知道自己太年轻,听了邓肯的鼓励,大笑着进了更衣室。
詹姆斯为什么会大笑呢?原来,邓肯是这么说的:“This is going to be your league in a little while, but I appreciate you BEING MY ASSISTANT。”那意思是说,你很快会统治这个联盟,但我很高兴,你给我打了下手。当时的摄像机捕捉声音,靠的是那个挑在长竿上的话筒,女记者什么都听不清,还使劲往前凑呢。
马刺队后来和詹姆斯互有胜负,但那时詹姆斯已经在迈阿密和韦德、博什结盟。马刺获得的最近一个总冠军,打败的正是2014年的詹姆斯,当时他已经拿了两个冠军。从个人追求上讲,詹姆斯打败过马刺,但就像跳高运动员一样,他的最后一跳永远是挑战失败。
詹姆斯和马刺有一种特别的缘份。他们东西相隔,一年只打两次,总决赛却碰到三次。波波维奇是NBA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之一,从来以欧式的团队篮球打天下;詹姆斯是NBA史上最有团队特色的核心。马刺激励詹姆斯,他们给詹姆斯带来的压力,决不亚于现在的勇士。
但马刺队21年来第一次遇到了重大的麻烦。
首先是莱昂纳德和球队的矛盾。按道理,以莱昂纳德惰性气体一样的性格,不可能和马刺结怨,但在如今商业第一的篮球世界,什么都可能发生。如果马刺不能和莱昂纳德就未来的一切达成一致,那么只有把他换出去。
其次,莱昂纳德给波波维奇20多年的统治带来极大的打击,而他已经快70岁。这21年来,波波维奇除了临场指挥呼风唤雨,最厉害的是屡次将马刺平稳过渡,从“邓肯核心”到“GDP”,然后转到“帕克核心”,再转到“莱昂纳德核心”。他们的打法也随着NBA风格的变化有取有舍,在坚持中懂得改变,在改变中知道坚持,这样才有了连续21年打进季后赛的马刺。
波波不可能执教到80岁,他迟早要离开。
眼下的困境——莱昂纳德的问题和马刺未来的矛盾——会逼迫波波维奇立刻做出决断,到底如何处理莱昂纳德的合同。
马克-斯坦的消息,绝对不排除是波波故意放风,以给莱昂纳德施加压力:如果你还继续盲从于你的叔叔和经纪人,那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但你要让莱昂纳德屈服,理由必须充分,或者这样理解:用以威逼莱昂纳德的理由,本身就是马刺的最好选择。
詹姆斯欣赏马刺和波波维奇,已经有太多的证据。上面这张照片,取自2010年3月26日马刺队以102-97击败骑士队之后, 在后来打猛龙之前的一次记者会上,詹姆斯说了如下的话——
詹姆斯说波波维奇
我认为他(波波维奇)是我们这项运动当中最了不起的思想家,我真希望自己能每天和他在一起,进入他的脑海,去看看他到底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不知道8年以后,詹姆斯是不是还像当年那样崇敬波波维奇,但他一定知道自己打的团队篮球和马刺是多么相契。詹姆斯从个人英雄发展到团队核心,最后又沦落为个人英雄,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的轮回。
在输给勇士第三场之后,詹姆斯其实已经流露出对总决赛的失望,他大谈打篮球要“动脑子”,你每时每刻不能犯错误,尤其是面对勇士和马刺这样的球队。明明是打勇士,他偏偏提到马刺,可见波波的份量在他心中从未改变。
詹姆斯强调,动脑筋是48分钟的事,而不只是一两个回合。他对篮球运动的理解,远不是现在骑士这些队员能匹配。在第四场中,我们可以看到伤了右手的詹姆斯是多么无奈,他根本没有发力,好像整场在想这场球结束之后,自己该怎么办。
加盟马刺需要处理很多技术细节,但最方便的是詹姆斯先签后换,这样既能给骑士带来一位巨星,保证他们不会群龙无首,又能省略好多交易上的算计。历史上有很多交易并不对等,包括这次骑士换走欧文和小托马斯。莱昂纳德参加过两次总决赛,当过FMVP,还有5次以上的季后赛经历,通过年龄的平衡,完全配得上詹姆斯。
对马刺来说,他们最缺的是控球,因为帕克老了,穆雷太年轻,多年来因为常规赛成绩太好,始终无法获得高顺位的新人。波波维奇太累了,每年选秀他都像沙里淘金,好不容易淘到莱昂纳德,并将他培养成为FMVP。
现在对詹姆斯的去向有各种说法,但我不知道有哪一种选择,比詹姆斯去马刺更合适。
波波维奇和詹姆斯,这辈子如果不能当情敌,最好当恋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苏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