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最早的起源可能源自于中国的踢毽子,大约在西元前5世纪中国人就已经流行踢毽子运动,后来就有人把用脚踢改为拿个拍子打,这就是最早的羽毛球,已经有约2000年的历史。随著时间的沿革,打毽球也在亚洲的日本、印度及欧洲的古希腊地区流行,17世纪在欧洲更发展成普受儿童欢迎的运动,欧洲各国皇室贵族跟着玩起这种运动,称为Jeu de Volant。
在印度,一种类似现代羽毛球的运动叫做Poona,在19世纪中叶非常流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军人学着玩,也把这种运动带回英国本土,逐渐也进入皇室成为贵族们的休闲运动之一。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现今的羽毛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仍非常相似。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dminton”。
羽毛球1972年曾经成为慕尼黑奥运会的表演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羽毛球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项目包括两项单打和三项双打,印尼、中国和韩国是这个项目中的巨人。
羽毛球可由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或混合制成。有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重4.75-5.50克。比赛时,运动员隔网站立,用球拍击打羽毛球,争取球落在对方场地或对方击球失误。
球网由粗绳结成,着有颜色,上有网眼。球网两端则有两根立柱支撑球网。
羽毛球场地长13.4米,单打场地宽5.18米,双打场地宽6.10米。奥运会羽毛球场地净空高度必须在12米以上,场地必须是铺在有弹性的木地板上面的塑胶羽毛球场地。场地灯光需来自场地边线1米以外12米以上的高度,亮度至少平均为1200勒克斯(Lux)。
场地四周墙的颜色必须为深色。场地风力不大于0.2米/秒。在一个馆内同时有两块或两块以上场地进行比赛时,场地需平行安置,端线朝向主席台,并编号。
2006年世界羽联正式决定羽毛球比赛采用21分每球得分制。具体规则如下:
单打:
每场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率先得到21分的一方赢得当局比赛。如果比分打成20比20,获胜一方需超过对手2分才算取胜;如果打成29比29,则率先得到第30分的一方取胜。首局获胜一方在接下来的一局比赛中率先发球。当一方在比赛中得到11分后,双方将休息1分钟,两局比赛之间的休息时间为2分钟。
当发球选手得分数为0或偶数时,双方选手均在各自的右发球区发球或接发球;当发球方的分数为奇数时,双方运动员均在各自的左发球区发球或接发球。
双打:
改双发球权为单发球权,后发球线保留。比赛中,当比分为0或偶数时,球由右发球区对角发向对方场地的右接发球区;当比分为奇数时,球由左发球区对角发向对方场地的左接发球区。比赛中,当一方连续得分时,发球选手必须在右或左发球区交替发球,而接发球方队员的位置不变。
第一局比赛结束时,双方应交换场地。若局数为1比1时,在第三局比赛开始前,双方应交换场地。在第三局比赛中,领先一方比分达到11分时,双方应交换场地。
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男子团体,女子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