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发展如何满足社会期待”的思考之二
钟文
很多人都还记得广州亚运会中、韩男篮决赛中的精彩一幕:在比赛第四节中国队比分被反超至71∶74的关键时刻,王治郅先是送了对方球员一个盖帽,随后又在队友上篮不中的情况下及时跟上将球补进,从而稳住军心、锁定胜局。经此一战,33岁的王治郅彻底走出当年“滞美不归”的阴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男篮再夺亚运冠军的英雄。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这曾是中国选手参加世界大赛的全部意义,却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诟病中国选手成为“奖牌机器”的理由。但从王治郅矢志帮助球队夺得亚运会金牌的社会反响来看,拼搏精神仍是一名参赛选手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竞技体育最能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发生在中国选手身上这种顽强拼搏、展示风采的场景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随着参赛机会增多,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正变得越来越自信:从数十年前的拘谨刻板、不苟言笑到现在的落落大方、挥洒自如;从数十年前的只知埋头比赛、无暇顾及其他到现在的张扬个性、与场内外观众充分互动;从数十年前的回答媒体提问整齐划一、毫无新意到现在的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中国选手的确让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变化,感受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变化。
就在人们为中国选手的崭新形象发出由衷赞叹之时,中国体育界却正在为如何选出好苗子、带出好队伍而发愁:王濛、周萌萌等都曾在公共场合因言语不当而引发争议,马琳、孙悦等也都曾因业余生活出现偏差而影响到自身形象,而更多的新生代运动员则因为做不到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而令成绩和形象大打折扣。
面对观念转变、价值多元的挑战,中国体育需要在国际潮流与自身特色间审慎判断、正确抉择。
在个性展示与顽强拼搏的平衡间,没有人愿意看到一支只知展示个性而不懂顽强拼搏的体育队伍。因为个性的展示永远替代不了顽强拼搏带来的冲击与震撼,在竞技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过程中,拼搏精神永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支撑。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来说,需要判断取舍、弄懂学会的东西还有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