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劲体育何山:举国体制有没有2.0版?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11:42  足球-劲体育

  上周新华社记者杨明先生一篇宏论的风头居然压倒了亚运会。体育圈各路大佬纷纷站队表态,体育局官员高调反弹,大家吵作一团。从舆论上看,市场派占了绝对上风;但是从实际影响力来看,更多的举国派官员微笑不语,钱和权还在他们手里握着,该咋花还是咋花。恩格斯老师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当然现代社会更多的是用选票来批判了。不过鉴于特殊的国情,通过舆论能打倒利益集团的事情还从未发生过,我也不指望他们能幡然悔悟。

  从1988年赵瑜先生的《强国梦》开始,对举国体制的批判已经持续了20多年。可是让先知先觉者悲哀的是:举国体制似乎越批判生命力越强大,2008年更是到达了顶峰君临天下。而与此同时足球却每况愈下。这么漫长的过程只能说明一点,当时举国体制还气数未尽。不过正所谓盛极而衰,现在开始酝酿逐步退出也很正常。

  身为一中年球迷,我对于国家荣誉早已不那么虚荣了,百枚金牌对我来说不如一夜安睡。但客观分析,举国体制的精要,无非就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冲击对手的弱项,专门以多打少,以专业打业余。从金牌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也算得上是合理利用规则。而三大球等观赏性强的项目,各国强手如林,投入极大还未必能出成绩,明显地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换了我当体育局长,我也不会为了足球而失去一大把举重体操的金牌。

  任何改革想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减少改革的敌人,尽量少和既得利益阶层发生过多的冲突。如果想彻底清算举国体制,不但树敌过多,而且也不现实——金牌战略应该说还有一定的生命力,奥运成绩太差精英可能无所谓,老百姓可不答应。与其大谈全面取消举国体制,不如先从几个关键项目开始试行,比如足球。

  在举国体制之下,足球其实不是宠儿,而是弃儿。与那些金牌项目相比,足球从未享受举国体制的好处,连业余体校的足球专业都所剩无几了。当初所谓的职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给足球断绝皇粮自谋生路。所以说,足球项目一直以来都是废除举国体制的先锋,下一步如果解散足协,实现俱乐部自治的话,就和举国体制彻底断绝关系了。

  虽然我们痛恨足协的腐败无能,不过单凭市场的力量足球能搞起来吗?兄弟我严重怀疑。足球30年都搞不起来,必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鲁迅大人曾经追问过“娜拉出走之后”这样的诘问,今天我也来学着追问一下“取消举国体制之后”会如何?

  任何一样产业只有在市场中存在真正的需求,才能获得生命力。但是鄙国人民的生活中真需要足球吗?我们的文化中真的给足球留下了生存空间吗?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问题。中国人对体育的热爱,主要是以围观为主,绝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的职责是鉴赏,而流汗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而且人民对足球的热爱也是建立在免费的基础上的,大家都厌恶自掏腰包,天盛足球频道的破产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不觉得鄙国的足球市场真的能养活一个庞大的产业。

  而且本届亚运会上三大球的全面惨败证明,所谓的职业联赛或许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但是未必有助于国家队层面的竞技水平提高。鄙国球迷素来以天朝大国国民以自居,看见国家队成绩丢脸就开始鼓噪,这也是无法回避的国情压力。如果纯粹的职业联赛迟迟不见起色,说不定球迷又开始呼吁政府要像干预楼市股市一样,来干预市场化的球市了。中国人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20年内都不会消失的。

  现在的市场也好,体育总局也好,都无法解决无人踢球的老大难问题。那属于教育部的管辖范围。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很大,但其乱象也是和我们目前的现状相适应的。因为残酷的生存竞争压力,家长也好,学校也好,都绝无动力来考虑足球人口这些非主流的任务。所以还是要更高层的政府部门来协调这个问题。

  或许在中国,要完成一项难度巨大的工程,都难以离开政府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国情。我们可以不要举国体制的金牌,但是我们很难拒绝举国体制下的群众体育和校园体育。这种新的举国体制或许可以称为2.0版。如果能顺利升级的话,何妨试试呢?反正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亚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