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网球频道> 正文 

《网球》杂志10月号:中网的中国特色(附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3:49 新浪体育
《网球》杂志10月号:中网的中国特色(附图)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文/本刊编辑部图/陈功

  2005年9月13日,零星的小雨光顾了北京,阴暗低矮的浓云给人压城的感觉,空气中弥漫的是古都深秋特有的凄凉和肃穆。莫亚、费雷罗和纳达尔,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潜入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前清帝国时的太庙)。这里紧临紫禁城的午门,却格外清幽,没什么人,也没什么景物,只有参天古树和掩映在红墙绿瓦之中的正殿。太庙正殿被一圈红墙围着,
院墙大门长期关闭,只有角门为游人开放。三位网球大腕是中国网球公开赛特别邀请来太庙做秀的,对他们来说,理解紫禁城并不困难,但对太庙这专用于祭拜列祖列宗的地方,就多少有些困惑了。好在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任务:穿上龙袍,让摄影师一顿猛拍。

  一、打上中国标签

  分别穿上绿、红、黑三色龙袍,莫亚、费雷罗、纳达尔站成一行,被人吆喝着一起向前迈步——幸好他们没人提前问“该先迈哪条腿”。摄影记者们被组织者驱散到20米开外的地方,好让三名球员身后古老的太庙正殿得以挤进镜头。那天的风刮得很大,也很冷,莫亚的龙袍因为没有扣好,侧身被刮开了个大大的“开气”,露出里面穿着的短裤和球鞋。在造型师傅手舞足蹈一番之后,三个西班牙人硬梆梆地摆出了中国式的拱手Pose。三个球员一边被人赶着向前缓步而行,一边彼此叽哩咕噜地咬着耳朵。他们的兴致是蛮高的,怪怪的行头至少把他们围得暖暖和和。

  大殿门口,记者被挡住了,球员和自己的家人、教练安静地走进了大清帝国祭拜列祖列宗的地方参观。虽然有翻译在给他们解说,但似乎没有人懂得这里和著名的紫禁城究竟有什么区别。除了在那些他们感觉稀奇古怪的陈设跟前拍照之外,这些当网球明星的老外根本没有体会到中国人对祖先的那种奉若神明的尊敬。“这里很好,感觉神奇,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费雷罗的一番话或许点出了本次“做秀”活动最根本的欠缺。

  去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在萨芬和斯里查潘提前来京“做秀”的时候,组委会为他们每人都刻制了一方印章,一方写:斯里查潘,另一方写:萨芬之印。全部都是四个字,上下左右,错落有致。只是两位球员在接印的时候,丝毫没有感受到中国人的“印信”两字中还蕴涵了一个人的信誉和人品。

  不只在北京,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人们都正在热衷于用中国的形象来给自己增光添彩。NBA球员的队服,只是在领口稍微做个设计,就能赚取中式服装的噱头;2002年上海

大师杯的九强,身穿“唐装”,就足以让世界闻出中国味儿。我们在急于让世界接纳本土特有文化的时候,懒散地选择了廉价的打标签方式:只要简单、生硬地将突显中国味道的东西,直接和代表其他文化的人或事放在一起,就OK了。几年来,倒是那些非主流的、更容易亲近外来人实际需求的东西,反倒成了中外文化最深的融合渠道。当记者在北京秀水市场里发现科里亚的时候,他的右手已拎了一只巨大的塑料袋,里面林林总总地装了很多东西——从外面看应该是各种小包。和许多外国球员一样,在来中国之前科里亚就听说了秀水的名字,今天的大肆抢购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是个腰缠万贯的网球明星。

  就这样,人们用简单的几张照片,廉价的箱包,就把中国的形象贴在了球星的身上,为自己便宜地造出一张名片。或许,莫亚、费雷罗、纳达尔和科里亚,对亲历过的地方心存更多好奇,要是他们要能了解更深的话,保不奇会迷恋上这个国家,就像我们内地很多人迷恋西藏一样。

  二、 明星排位球迷定

  费德勒第一,毫无疑问。纳达尔第二,勉强可以。罗迪克第三,不对,应该是萨芬。阿加西第四,错了,阿加西才该是第一。这样的排名,似乎有些逻辑混乱,但在球迷心里,却是最有价值和最真实的——你是不是球星球迷才是裁判。在美网,美国人可以根本不管职业排名和种子排名,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本土球员,不管你是什么西班牙人或是阿根廷人,在他们眼里,或许根本就算不上是明星。在中国,情况也一样,中国的球迷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标准,也有他们心目中的种子排名。

  费雷罗,不管他状态多差,在中国总有那么多球迷围着转,即便是在言论自由的网络上,国内也没有谁敢轻易发表诋毁费雷罗的言论,因为广大“费迷”会在1/1000秒的时间里,用骂人的帖子把他的电脑弄死机。

  再来看看中国球迷心目里明星的比赛吧,那简直就是完全的主场。莫亚、费雷罗和纳达尔的比赛,从来不缺乏西班牙国旗的飘舞,人们用最露骨的方式去支持自己喜爱的球员,用最不讲究的方式嘲弄对手。当李亨泽第一轮面对费雷罗的赛点准备发球时,有人干脆在看台上喊了声“double”!

  泰国球员斯里查潘虽然在中网只打了一轮,但人气依然不弱。每次训练,斯里查潘总会和几个泰国的球员一起去。面对同样是高高大大的亚洲面孔,居然有一个球迷认错了人。他拿着笔和签名本,一路跟着斯里查潘的陪练跑到球员休息区,而斯里查潘本人则被忽略在身后,形单影只地闲逛着。等到这位仁兄从那个年轻的泰国球员眼里觉察到不对劲之后,斯里查潘也已经混杂在人流中走进了球员休息区。接着,和他一同追将过来的同伴大呼上当,对他也是一顿猛批。

  中国球迷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球员,那就一定要被打入冷宫。“那人是谁?”“不知道,反正没名气,找他签名也没劲。”人们总是用这么简单的话,就将那些从他们身边缓缓走过的球员打发了。中网还没开赛的一天,德国球员伯格斯穆勒好不容易被一个认出他的小球迷拉住签名。他发现小球迷递过来的签名海报册上居然有他的照片,询问来源后他干脆自己跑到《网球》杂志的展台前,掏钱买了两本海报册,留作纪念。其实,像伯格斯穆勒这样的球员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他们距离中国的球迷太远了,没让他们有机会熟悉和重视。

  三、中网赛事大跃进

  人定胜天,肯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我们万众一心,没有不能办到的事情。在口号的鼓舞下,今年的中网也实现了在短短三个月就成功举办的奇迹。赛前,无论是赛事总监艾科,还是负责邀请球星的运营经理阿丹姆,都明确地将本届中网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确保球星到场和赛事组织上。

  纵观第二年中网,组织者在处理细节上的技巧明显高明也艺术了。赛事新闻中心为来自全球的记者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每天两顿工作餐、茶水点心供应不断、及时明了的赛事信息、迅速的采访记录反馈、还有气温降低时请大家多穿衣服的温馨提示。“记者们工作环境好了,心里舒服了,下笔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太苛求,更何况今年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刺的。”在组委会组织的座谈上,记者们几乎都对本届中网的组织工作赞赏有加。另外,本届中网的组织者放弃了去年向社会大规模招收志愿者的方式,转而和体育专业院校合作,用懂专业、好管理的大学生担当志愿者的工作。今年,志愿者认真负责,待人耐心,谈吐礼貌的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扫去年志愿者管理混乱,责任心差的弊病。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第二年的中网在球员邀请上是成功的,他们不仅成功地邀请到了纳达尔、科里亚、莫亚、费雷罗和纳尔班迪安等明星(去年的冠军萨芬的确有伤在身不能成行),使明星阵容丝毫不弱于大张旗鼓的去年,而且他们还让今年的明星都无一例外地坚持到了周末,没有出现去年大牌提前出局的尴尬情景。纳达尔,虽然在硬地上,不如在红土球场上那么自在,但也同样保持了高昂的状态,无论参加的比赛有多小,奖金有多少,只要不是败在费德勒拍下,就是有损荣誉的。费雷罗、莫亚、纳尔班迪安和科里亚,在这一赛季中都在苦苦挣扎,他们的自信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每失利一场比赛都可能对未来的状态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对这些渴望状态回升的家伙来说,也一定忘不了去年萨芬在北京夺冠后的蹿升奇迹。正是将赛事的需求和明星球员内心的需求完美地结合,我们才有幸看到从第一到第六号种子,都上演过三盘大战最终获胜的紧张一幕,他们的表现也有力地冲刷掉去年中网球星拆台带给观众心理上的阴影。

  这一切的成功,完全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的,组织效率之高的确让人叹服。然而,大跃进的激动情绪过后,我们也不得不审视这种快速激进的方式带来的负作用。对赛事的命脉票房来说,市场被激活的时间不应该很短,三个月的时间应该不足以让爱好者产生充足的购票欲望。没有提前半年的推广活动,也没有更广泛的广告宣传,中网的旗帜只是在9月10日一夜间才突然出现在北京的三环路上。虽然这样的突击推广让人们一觉醒来的时候,迅速感受到中网的气息,但对售票工作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未来的中网还要继续举办,邀请球星的费用也不会有丝毫削减,票房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该项赛事的人气和收益。如果没人看,中国的广告和电视转播权就无法成为有价值的赢利资源。大跃进只能在短期内让人们见到奇迹,却无法实现扎实的发展。

  四、观众回归享受

  纳达尔赢得200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男单冠军,得到了69,200美元的奖金,而费德勒赢得美国网球公开赛,则得到了1,100,000美元的奖金,两者相差几乎16倍。从赛事级别来说,中网的确不具备和大满贯赛事、甚至大师系列赛抗衡的实力,但这丝毫不妨碍真正喜爱网球的人去现场享受观赛的乐趣。

  “我不是专门来看明星的,只要有网球比赛就好,那种逃离繁重工作的感觉让人轻松。”做公关工作的赵军,每年都会请年假来观看网球比赛,以前是去上海看喜力,现在则留在北京看中网。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让我什么都不干,干呆一个礼拜,还不如回去上班呢。”杰尼洛夫在北京工作只有半年,但他的家却全搬到了这里。他用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带上老婆和女儿,来中网现场看比赛。比赛间隙,他一家会围坐在场外的餐桌边吃东西,网球完全成了他们聚在一起享受幸福时光的理由。

  其实,对很多喜爱网球的人来说,明星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很大。他们要么是喜欢观看精彩的比赛,要么是喜欢享受观看比赛时的惬意心情,要么是喜欢用这种特殊方式完成朋友聚会。总之,普通级别的网球比赛本来就是人们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的。

  去年,我们的中网顶着“第五大满贯”的名头,活生生地将一站低级别的比赛,整成了一个大满贯的样子。凑热闹的人,跟风的人,从未体验过网球的人,全都来了。人们在赛事蓄意的炒作下,变得单纯和疯狂。最有意思的是,去年急着挤进中网大看台的人们,有相当多的是根本没心思看网球比赛的,他们不是通过赠票,就是用其他不正当途径溜进球场的。看台上有了这么多与网球不相干的人,虽然场面看起来很有气势,但却同样伤害了那些真正想来享受网球的爱好者。

  今年,带着对去年痛苦的回忆,一些人选择了不来现场看比赛,而不张扬的风格,也让中网削去了大批起轰的人。在今天的看台上,我们感觉略显空旷,但其中端坐的则多是我们纯正的网球爱好者,他们更懂球,也让比赛的气氛更得体了。另外,本届中网大幅削减和控制了赠票的数量,使得许多可以通过赠票蒙混过关的人无法进入球场。每天,记者和工作人员都会被门口的黄牛追问:还有富裕票吗?他们手中存货的奇缺,也有力杜绝了去年那种用20元就可买到600元决赛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保障了纯正爱好者享受比赛的权利。回归享受,挥去泡沫,或许是今年中网给网球爱好者最大的礼物。

  五、中国男球员还差5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子比赛还未结束,彭帅就进场训练了。她一席紧身球服,引得摄影师竞相追逐。还在5年前,彭帅参加上海奇伟公开赛时,还没有什么记者会去关注一个本土球员,要不是组委会特别安排了彭帅和塞莱斯的一次练习赛,恐怕也没有记者会关注一下这位中国小姑娘。而今,中国女子网球的迅速突破,已经一扫昔日不被重视的尴尬,她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年中网女子赛事的一抹亮彩。

  反观中国女子球员在职业赛场的从容不迫,我们就不得不感慨中国男子球员的相对滞后。今年,共有2位中国男子选手获得正选赛外卡,他们同是来自天津队的王钰和孙鹏,另外还有八一队的曾少眩也成功从资格赛杀入,这样今年中网就同时有三位中国男子球员参加正赛。应当承认,从今年中国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来看,他们在技战术的层面已经显不出和国际水平有多大差距,然而和5年前的中国女子球员相似,他们都在大赛临场经验上存在致命缺陷。

  孙鹏,参赛前是中国男子球员中响当当的一号,他第一轮遇到的对手是在资格赛中已经被淘汰,但侥幸搭上赫巴蒂退赛的便车晋级正选的日本选手松井俊英。开赛前,人们几乎都对孙鹏取胜对手晋级第二轮不抱怀疑,孙鹏也不负众望率先拿下第一盘。然而就在人们准备庆祝中国男选手有两名球员晋级第二轮的时候(王钰在当天下午已经晋级第二轮,而曾少眩则以大比分负于本届中网亚军科里亚),孙鹏却暴露出心理紧张的问题,他在面临胜利的时候,同样犯了彭帅在今年法网激战达文波特时的问题。比赛进行得出人意料地异常激烈,本来可以一边倒的优势,变成了让人纠心的恐惧。观众和教练员在夜色渐深的时候,开始感觉大势已去。6-4、5-7、4-6,孙鹏输得并不难看,但却让人们再次担心中国男选手脆弱的意志。

  王钰,很多人都还记得他当年和李思争夺全国俱乐部联赛冠军最后一场单打比赛时的情景。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王钰当年在赛场上完全没有打出水准,意志上的溃败最终成全了北京队又一个全国冠军的头衔。今天,中国第二轮,只剩王钰一名中国球员了,但他比去年的卢昊更有希望创造历史,因为他的对手是世界排名115的韦塞尔,而卢昊去年则要面对状态开始回升的俄罗斯沙皇萨芬。如果说去年没有人会给卢昊战胜萨芬的压力,那今年的王钰则会直接感受到人们让他晋级第三论,创造历史的期盼。

  9月15日,北京下了中网开赛来的第一场雨,导致全天的比赛都被推迟到下一天。王钰的比赛就在被推迟之列,他拿起了

乒乓球拍打发突然降临的闲暇时间。对心思细腻的人来说,过久的等待只会让紧张和焦虑变得严重。王钰打乒乓球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但他内心究竟是否在经历煎熬,就无人可知了。然而,他的内心世界终于在第二天进行的比赛里被人们完全发现了。1-6,王钰第一盘输得有些离谱。6-6,经过激烈的争夺,王钰在第二盘咬住了对手,人们似乎也发现他恢复了竞争的感觉。6-3,抢七中王钰率先拿到3个盘点,全场观众几乎是用雷鸣般掌声等待着中国球员在第三盘展开的绝地反击。然而,此时的王钰和几年前的俱乐部联赛时一样,心理窒息了,他没有抓住关键分,被对手连续救回3个盘点,并最终以9-11输掉了第二盘,也结束了中国男选手的全部中网比赛。

  我们并不是要指责中国男子球员什么,他们在这一赛季里,获得了一些出国比赛的锻炼机会,但在数量上却完全不够。女子球员和男子球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女子球员之间水平落差很悬殊,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出国内到底有几个球员是最大的希望,然后集中力量对她们加以培养和锻炼也就容易多了。而男子选手,虽有排名上的差别,但真实实力落差却并不明显,国家也很难将力量集中在某些球员身上。如此一来,原本就不足的资金,被数百名男子选手分享了,结果是谁都饿不死,也谁都吃不饱。本届中网,我们再次看到了这种男女培养工作中的尴尬差别,也再次为我们的男选手的现状感到忧愁。这些肩负中国男子网球振兴任务的男孩子们,就和5年前的中国女子球员一样,还在等待支持,还在等待更多的出国比赛机会。中网突破的目标,现在已经再次成为遗憾的回忆,落在身后,却还在注视着他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