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记者 张楠
球市从火爆到温和,只因少了一个人。有费德勒的半决赛,普通坐席票都被卖到了四位数,上座率超过9成;没有费德勒的决赛,“黄牛”手里攥着票子却无法大赚一笔,上座率略降到8成。去年,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缺席上海大师赛,入场观众是11.3万人,今年“四巨头”里只有纳达尔爽约,入场观众达到了14.8万人。从2002年大师杯到2012年大师赛,十年办赛积蓄,上海赛的心得是:有巨星才能吸引球迷,有服务才能留住球迷。
费德勒效应
去年伦敦大师杯,费德勒在候船的时候碰到了上海赛承办方、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姜澜对费德勒说:“我们上海赛的上座率还不太理想,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观众。”费德勒很贴心地送上安慰:“迪拜赛的上座率还不如上海,发展中的网球市场都是这样的。”
今年温网,姜澜再次遇见费德勒,费德勒对于去年没来上海解释说:“上海球迷真的很喜欢我,他们的尊重令我印象深刻,每次不能来上海,我的心里总是有些内疚。”
过去十年,费德勒曾7次来上海参赛,多次扮演“救市主”——
2002年大师杯,他在半决赛中输给休伊特;
2003年和2004年上海并未办赛;
2005年大师杯,费德勒带伤拒不退赛,决赛不敌纳尔班迪安;
2006年大师杯,费德勒力克布雷克,首次在上海夺冠;
2007年大师杯,费德勒战胜费雷尔夺冠,那也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问鼎;
2008年大师杯,费德勒带伤坚持不敌穆雷,未能小组出线;
2009年大师赛,费德勒缺席,引发退票潮;
2010年大师赛,费德勒输给穆雷屈居亚军;
2011年大师赛,费德勒以疲劳为由没来上海;
2012年大师赛,费德勒在半决赛中再次不敌穆雷。
费德勒是上海赛的头号票房保证,姜澜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创造条件,让有观赛意愿的观众不会因为各种借口不来看球。”费德勒参赛就是最好的条件,这次奶牛在上海的4场比赛,全部被安排在“黄金八点档”,组委会的用意很明显,“满足观众的需求,下班可以赶过来看球”,姜澜说,“虽然纳达尔没有来,但是这次比赛的明星含金量高。”费德勒是最受欢迎的,德约科维奇刚刚在中网夺冠,穆雷也是新晋的人气王,比赛观赏性很强。
今年的上海大师赛门票销售比去年增加了不到10%,票房收入增加了不到100万元,但有效上座率上涨了40%,也就是说,没有大量赠票被弃置不用,也没有大量余票砸在黄牛手中,更多球迷乐于来赛场助威。费德勒和穆雷的半决赛,可谓盛况空前。即使是高在“山顶”的赛票,也被“黄牛”卖到了千元,现场接近满座,观众的自驾车甚至停到了距离赛场3公里以外。
费德勒半决赛出局当晚,就有不少失落的奶粉把决赛门票打对折卖给了“黄牛”,到了昨天下午,“黄牛”已拒绝收票,甚至对有转让球票意图的观众说:“你还是自己进去看吧!”还好德约科维奇vs穆雷的对阵也有足够的吸引力,现场的上座率也达到了8成。
中网来取经
传说,有中网官员秘密来到上海大师赛,“潜伏”在看台上取经。
中网和上海赛前后脚举行,中网是男女混赛,而上海赛一直只钟情于男子赛事。虽然中网一直有打造“第五大满贯”的雄心,但却存在着赠票泛滥、球迷观赛礼仪不足等硬伤,在这些方面,办赛时间更长、连续3年获得ATP最佳赛事的上海大师赛有什么心得?
上海赛承办方、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透露,上海大师赛的组委会赠票只有1000张,“赠票过多,不利于培育市场,也违背办赛规律,赠票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同时,赛事也不能过多承载市场培育的责任,我们不能营造虚假繁荣,拉5车学生来填满看台。”
姜澜认为,在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上海和北京球迷的观赛礼仪差别,主要是因为管理细节的不同,“违背观赛礼仪的行为必须及时得到制止,抓苗头,抓个别,不能熟视无睹,不然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今年上海赛的现场保安是去年的两倍,每个保安每天的报酬是200元,他们在制止观众随意叫喊、随意走动、闪光灯拍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每天,上海大师赛的咨询团队都会对100到130名赛场观众进行问卷调查,不是问他们“你幸福吗”,而是问得很具体,“你对厕所感觉怎么样?”“你对餐饮还满意吗?”每晚组委会对观众答复进行汇总,并在第二天的办公会议中核实、改进。
从大师杯到大师赛走过10年,上海赛并未实现盈利,姜澜承认:“我们的赛事不赚钱,但目前政府赛事中不投入一分钱。我们的办赛是文化借鉴、认同建立、生活方式移植的过程。”
上海赛也不会像中网那样提出“第五大满贯”的目标,姜澜说:“我们可以说2025年办大满贯,但那没意义,办大满贯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积累,顺应需求,提升服务,希望将来有一天,办大满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谁来掏钱看大师赛?
为了掌握消费人群的特点,久事赛事不久前进行了《上海市网球运动发展情况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是——2006年上海网球人口占上海总人口比例为4%,2012 年上海网球人口比例为4.7%。2006 年上海的网球人口约为54 万人,2012 年上海的网球人口已增长至92 万人。保守测算,2011 年上海网球市场消费约15 亿元。这份调研对网球人口的定义是:兼具“在网球场打过球”、“备有网球拍”、“打球频次一周一次以上”三个条件的人。
在上海的网球人口中,按性别统计,男性占77%;按年龄统计,19岁到23岁的占25%,12岁到40岁的占69%;按职业统计,学生占50%,中层管理人员占11%;按教育程度统计,大专以上占66%。这令上海大师赛锁定了目标消费人群,最愿意为大师赛掏钱的是18岁到45岁的人群,他们占球迷总数的80%,更精确的消费人群锁定到26岁到35岁的人群,他们是和上海网球从1998年开始办喜力公开赛一起成长起来的。
中青年男子是网球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最有观赛欲望,一般是晚上和周末有空,于是上海的网球人口受到了“年龄结构性限制”,打球和看球的孩子、妇女不够多,而在日本和韩国,女性打球的比例要比上海高得多。
上海的网球核心消费人群成分单一,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学习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所以很难在工作日跑到旗忠网球中心来看球。而市场培育超过百年的大满贯,拥有从80多岁老人到十几岁少年的“阶梯形”球迷,白天,不工作的老人来看球,晚上,年轻人涌进了球场,但在中国,老年网球迷非常少。
上海赛承办方、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告诉记者:“过去10年,我们的球迷构成没有明显改观,30年后,我们上海也会有50岁到70岁的铁杆球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