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忆广州沙面球场百年传奇 开国上将钟爱网球

  百年法网正在巴黎激战,罗兰·加洛斯热闹依旧;而依偎在珠江岔口白鹅潭畔的广州沙面网球场,在百年参天巨树的掩映下显得宁静而安详,曾记否,这里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传奇球场。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敲开清王朝的大门,将沙面辟为租界,英国人在此修建了我国中南地区最早期的网球场。从草地到后来的沙地,再到如今的硬地场,沙面网球场记录了网球运动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的历史进程。

  1928年,16岁的广州人廖一方在沙面网球场学打网球,从此掀开了广州网球运动全新的一页。经过深入调查采访,本报记者为您还原一个百年球场和一段网球传奇。

  一场战争

  沙面成网球登陆中国第一站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叩开清王朝的大门,沙面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历史讲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很多西洋事物随之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在广州这片土地上生根,这其中就包括网球运动,而沙面则是网球登陆中国的首站。

  最初,网球只是租界里的一项英式运动,鲜有中国人涉足。如今的沙面网球场,虽然百年前的遗物大多不复存在,但在球场周边的数十株百龄樟树、桉树,整齐地围绕球场排列着,摇曳间似乎向您倾诉着百年沙面的沧桑经历与现在拥有的欧陆风情的美丽。

  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

  一个传说

  “新青年”时代广州网球第一人

  记者曾闻听一个传说——清朝时已有国人打网球了,想象中先人会拖着长长的辫子,挥舞着木制球拍在网球场上一展风采,大有穿越时空的感慨。

  到底有没有中国人清朝时在沙面如此这般地打球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有一位前辈是公认的“广州网球第一人”,他的名字叫廖一方。不过,他打球时已是“新青年”时代了。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廖一方的女儿廖莹,她告诉记者,父亲出生于1912年,16岁时开始在沙面学打网球,“当时也没有拜师学艺,就是跟朋友、玩伴一起边学边练。”廖老前辈已于20年前过世,但对于他和网球之间的情愫至今都让熟悉他的人们回味。

  一位奇人

  球场看门工人为亚运冠军启蒙

  记者能深入了解沙面网球场的前世今生,要感激一位奇人——蔡宁。是他,用生命的最后光阴,搜集整理了百年球场的史料,并装订成册,让后人记念、观瞻。

  在沙面网球场办公室,工作人员将几册装订完好的球场史料摆在记者面前,这不是官方记录,而是蔡宁老先生生前整理的关于球场的历史点滴。手抄小楷工整细密,一个个激荡人心的精彩瞬间与画面,就珍藏在这些文字和老照片当中。

  蔡宁颇有传奇色彩,据说他是沙面网球场看门的工人。令人称奇的是,广州众多知名网球教练都是从他那学打网球的。遗憾的是,蔡宁老先生已于2008年仙逝。

  记者在采访中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中国首个亚运网球冠军李心意,居然是在蔡宁的游说下,由排球改行打网球的。

  李心意为何人?她是广东网球历史上最闪亮的名字,在亚运网球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上,李心意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这也是中国网球首枚亚运单打金牌。在1987年第6届全国运动会女单决赛中,她击败妹妹李燕玲夺冠,成就广东网球的巅峰之作。

  据介绍,是蔡宁动员李心意改打网球的,后来她自己也喜欢上网球,蔡宁就是李心意的启蒙老师。

  排球和网球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如此机缘巧合呢?原来,沙面网球场早期曾是沙地,是排球和网球两用场,因此,同在这里训练的李心意才有机会结识蔡宁。“广州不少知名的本地老教练,基本上都跟蔡老学过球,”一位老教练告诉记者,他也是蔡老的弟子,“他有一架老式海鸥相机,拍摄记录了不少珍贵画面,退休后整理出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大家都很感激他。”

  一片球场

  沙面网球场堪比温布尔顿

  如今,沙面网球场共有9片球场,7片室外场,2片室内场,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硬地赛场。孰料,早期的沙面网球场经历了由草地变沙地的历史沿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英租界期间,沙面网球场是和温布尔顿网球场一样的草地场。“这里最早是一个会所,完全按照英国球场的规制建成,很多古树就是那时候栽种的,”一位老教练告诉记者,“草地场打理起来比较麻烦,浇水、施肥、杀虫、修剪等,成本非常高。”

  后来,沙面网球场就改为沙地,可以排球和网球两用。上世纪80年代,白天鹅宾馆建成,香港富商霍英东先生斥巨资重修沙面网球场,花费900多万港币修建并捐赠了现在的网球馆,也将沙地改为国际流行的硬地场。    

  “沙面网球场周围有很多百年建筑,走进这里就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在这里打球有气氛、有感觉,李心意等一大批国内知名运动员都和这里有些渊源。”一位网球爱好者告诉记者。

  如今,沙面网球场作为业余体校训练的场所,面向广州市招生,旨在扩大青少年选材范围,让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这项健身运动当中来,为更好地选拔、培养和输送网球新苗尽社会公益职能。

  “近1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免费向残疾人、中小学生、老年人实行网球场地开放。亚运会后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大了惠民政策的力度,希望更多的市民分享这份宝贵的遗产和资源,”沙面网球场负责人说,“除了经营管理、培养人才,场地还积极做一些倡导文明运动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一段传奇

  开国上将也是网球“粉丝”

  因为早期广州乃至国内都很少有标准的网球场,因此,很多政商界的名人、贤达都喜欢来这里打球。于是,沙面网球场不单纯是一个健身娱乐的地方,还是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

  沙面网球场有太多的大人物来打球、观赛。因为,早期中国很少有像样的网球场,沙面便成了中国网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活化石”。

  蔡宁收集的史料当中,清晰地记录着1977年美国老将斯坦·史密斯访华时的情景,他当时在沙面网球场和王福章进行了比赛,黑白照片显示,当时采用的还是沙地球场。

  1984年,戴维斯杯男网团体赛在沙面举行,这也是白天鹅宾馆开业一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当时,中国队在这里迎战斯里兰卡队,中国网球协会原主席吕正操,为比赛发来贺词:“中国第一次举办戴维斯杯比赛,迎接的是斯里兰卡的老朋友,我祝愿朋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精湛的球艺,也祝愿中国运动员发挥超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吕正操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也是一名网球爱好者。

  吕老打网球始于上世纪20年代,那时他是张学良的副官和内务秘书,少帅打网球时,他也跟着练,这个爱好在战争中都没停过。

  后记

  《奥运文化大发现》系列报道涉及10个大项,历时4个月,共21篇,至此已经刊发完毕。

  其间,本报记者长途跋涉数万公里,在中、英两国进行实地勘察、采访,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往事。除此以外,本报资深记者将几十年来积累的史料、资讯加以整理、汇总,一一呈现,与广大读者分享。

  系列报道跨越了时空、历史和地理概念,许多报道甚至改写了历史,可谓名副其实的“奥运文化大发现”。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孙嘉晖

分享到:

相关专题:网球频道专题 

更多关于 网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