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朱轶
曾经为广东体育带来辉煌过去的竞技网球如今正面临边缘化的尴尬。2月13日,不少广东网球界人士,发现网球项目消失在了2014年广东省运会的竞赛规程总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广东省运会瘦身的原因外,竞技成绩差也是网球“准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在这份征求意见稿发放到各单位的前五天,广东省体育局在其官方网站上转载了《人民日报》1月20日的一篇题目值得玩味的评论——《中国体育金牌崇拜已异化为政绩工程》。
成绩不佳被边缘化
去年法网,当李娜历史性地捧起冠军奖杯后,关于网球举国体制和职业化的争论一度沸沸扬扬。但无论是曾经的网球个体户袁梦,还是改写中国网球历史的李娜,甚至所有体制内外的网球人都有一个共识——举国体制是中国网球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不过,广东省体育局却有意在省运会上取消网球项目,这很快引发了各方面的关注。
前国家网球队教练、后下海创立中国网球学校,现在甘当网球个体户,个人斥资培养柏衍等运动员的王越率先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一个网球人的不满:“小选手不能注册,没有赛事可以参加,业余体校将灭亡,省市专业队将解散。广东网球被灭门了。”
其实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仅少了网球项目,和上届广东省运会相比较,还少了射箭、棒球、垒球和艺术体操。“和上届相比,这次少了5个项目。”参与制订这份方案的广东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副调研员陈丽丽接受采访时透露,“下届省运会在项目规模上要进行压缩,原则上是小项要不多于上届省运会。”在运动会瘦身的背景下,网球和其他四个项目被边缘化。
对于省运会项目的取舍,广东省体育局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群众普及广、参与人数多、全运会成绩好……
“其实广东省的网球群众基础相当雄厚,很多人都喜欢打网球,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都有不少高水平的网球学校和俱乐部,而且球场等硬件条件也是国内一流。”在王越眼里,具有广泛参与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网球项目,在广东省运会上濒临出局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竞技成绩上的低迷。
“我们要从这个项目在广东的开展水平来考虑,也要从广东网球在全运会中的水平来考虑,近三届全运会,广东网球的水平一直没有起色。”广东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吕邵华倒苦水,因为广东的竞技网球发展滞后,“全省各地只有六七个单位参与,这也让网球在与其他项目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吕邵华也强调,现在只是征求意见稿,2013年才会出草案,草案经过最终审核后才是定稿,由于其间还有一届全运会,所以并不排除网球最终会回到省运会的可能。
面临恶性循环
就是这份几张纸的征求意见稿不但在广东网球界引起了震动,甚至也在全国网球圈里泛起了波澜。
这些年随着广州网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加上女网成绩的不断突破,网球正在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李娜等偶像的激励下投身网球运动。除了“地方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系外,网坛个体户、网球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网球培养模式也纷纷走上前台。
一切似乎预示着中国网球的美好前景,但昔日网球重镇的广东突然抛出的征求意见稿还是在网球圈泛起涟漪。随后,这层夹杂微妙影响的涟漪也波及了广东省竞技网球的从业人员。
“这还是征求意见稿,在没有最终定论前,我也不方便说什么。现在球队也照常训练,也会正常参加各种比赛。”广东网球队主教练叶博讳莫如深,但他很清楚这份文件背后的意味深长。广东网球队副领队张楷民也承认,以后各地对网球重视的程度,就要看各地对待省运会的态度了。
令前中国网球队主教练王越感到愤怒的是,这份意见稿的出台也堵住了青年球员的网球之路。“因为取消了省运会,小球员们无法注册参赛,也就没有机会提高,更别说接受国家培养。”王越透露,已经有14岁的适龄孩子注册遭到了拒绝。
相比提及征求意见稿时的闪烁其词,对于青少年球员无法注册的问题,广东省体育局倒是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只是这一次在省运会中不比,还是可以注册,其他赛事可照常打。”记者了解后发现,所谓的其他赛事,其实仅仅只剩下广东青少年级别的锦标赛和冠军赛两项赛事。
相比广东省队的观望态度,地方基层竞技网球的教练们却已按捺不住内心的郁闷。“三线训练体系中,专业队大都是主管体育部门全额拨款,在省运会中取消网球项目,那么专业队也就没有了明确的竞技目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基层网球教练员承认,一旦无缘省运会,主管部门减少投入肯定会影响教练员们的收入,但更重要的是,这会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的恶性循环,“专业队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甚至可能没有存在的必要,地方体校的衰退最终还是会对省队的发展基础起到破坏性作用。”这位教练哀叹,这是小队员和省队的双输,“年轻队员无法进一步提高,而省队也将因人才输送断裂而进一步陷入停滞不前的深渊。”
如果全运会都要取消网球项目,那么省队是不是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位基层教练最后抛出了一个他自己也难以回答的问题。
市场化的伪命题
广东省体育局也承认在省运会中取消网球项目可能会对年轻球员的储备有影响,但体育局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网球的群众基础很不错,现在也有不少人介入网球市场,把网球项目从省运会中拿掉,这也可以把这个项目更好地推向市场。”广东省体育局相关人士的想法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在他们看来网球这项职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原本就该推向市场。
“这是广东体育走在开放前沿。”这样的论调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在王越看来,这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如果是推向市场,那至少本身要有成熟的网球市场或者说相关的配套政策,现在主管部门也根本没有搭建合适的渠道让业余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学校去分担这一切。”一位广东网球人也认为,目前主管部门只是想取消没有夺金能力的网球项目,但这将挫伤很多基层网球和业余网球人的积极性,“一直都在说体教结合,一旦省运会取消网球,那么不少孩子也不会投身网球。原本打得好,还可能获得中考、高考加分,尽管这里面不乏功利主义,但在欧美,网球人才都会吸引那些著名大学,他们可以靠着一技之长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只有在网球人才充沛的基础上,网球市场才能提供更多的职业好手。”
“即便是李娜也是举国体制+个人奋斗(单飞)的经典诠释,十几年的体制内培养是她单飞的翅膀。中国职业网球刚刚起步,远远没有达到欧美单纯靠私人培养就能出球星的高度。”王越说,自己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继续自己的网球梦,这是一个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举国体制没有存在的价值,恰恰相反,目前中国网球最需要的还是饱受争议的举国体制。王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中国,培养一名优秀网球运动员,到底要花多少钱。“球员的培养分为几个阶段:8—14岁,每年十几万元(不包括吃、住);14—18岁,主要参加ITF青少年赛事,需要20万元左右;而18岁以后,费用会急剧上升,每年至少50万元,主要用于赴国外参赛和聘请专职的体能师、康复师,这还不包括聘请境外的高水平教练。”粗略一算,一名网球选手从8岁成长到20岁,仅训练、参赛费用就需要300万元,网球的“烧钱”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中国网球来说,国家力量很重要,如果单纯因为成绩不好就砍掉,基层就没有任何激情去搞好网球,同时也剥夺了很多孩子接触网球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依靠家庭提供的条件去练网球。”
“灭门”更加简单粗暴
广东省运会计划不设网球项目已经引起了整个中国网球圈的思考。广东网球曾经出产过李心意、刘穗明、李燕伶这样的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而这些年来,单靠引进外来人才的培养模式让广东网球在全运会上越来越缺少竞争力。如果仅仅是因为夺牌无望、经费有限的问题就让网球项目“灭门”,而不是思考其中的问题,弥补自身的缺陷,那么这样的做法绝不是把网球推向市场,反而是在扼杀广东网球的发展,是更加简单粗暴的唯金牌主义。
就像《人民日报》那篇评论说的那样:拿什么破除数字崇拜?这不只是体育职能部门一家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做出改变、形成合力。当媒体不再死盯着金牌榜上的数字变化,当运动员不再遭遇“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尴尬,当更多人自觉落实大体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国才会由体育大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