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培养职业球员投入需400万 家长:有钱干嘛去吃苦?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9:30  中国体育报

  虽然经历了李娜法网夺冠的“效应”,但眼下,中国网球的星星之火却很难呈现燎原之势。要剖析这一现象,就必须要从孩子选择网球的阶段开始说起。

  当前,一个孩子踏上网球之路,无非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体制内的“官办业余体校、省级体工队、国家集训队”模式,另一种就是体制外的家庭自主投资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对比一下,各有各的尴尬之处。

  体制外培养在李娜夺得法网之后开始变得“时尚”起来。但前国家女网教练王越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如果全靠家庭投资,一个孩子的网球之路从拜师学艺开始到职业运动员,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先不谈回报,光是投入的总费用就将在400万人民币左右。

  这个数字必然是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家庭不敢想象的。记者把这个数字抛给一位带孩子来现场观看澳网的家长,问他愿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孩子打网球时,他回应道:“有这400万,我为啥不在北京买套大房子?为啥不送孩子出国留学?为啥非要让孩子吃苦去打网球呢?”

  这位家长的一席话极具代表性:即便孩子真的有天赋,即便家庭真的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钱人家的孩子打网球顶多当个业余爱好,而当职业运动员付出的辛苦又是这些“富人”所不能承受的。相比之下,上个好大学,将来当个白领的成本显然比培养网球运动员低得太多。

  体制内则是另一番景象。数次在几家业余网校采访的经历中,很多基层教练对记者坦诚:现在愿意付出辛苦从事网球运动员的基本全都是家庭文化背景不高的“穷人家孩子”。因为经济问题,他们自然无法由家庭出资自主培养,只能选择进入“体制内”。

  虽然体制内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有庞大的行政体系做支撑和保障,但现在中国基层的网球,训练条件差、训练经费不足,以及缺乏先进的训练方法等问题依旧没有改观。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长,一旦孩子无法冒尖,被证明不是打网球的料,耽误学业后的人生前途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家长的最大隐忧。

  况且,网球不像中长跑。对于这个比较复杂、讲究细腻技术又具有强烈人文传统的体育项目,绝对不是仅凭能吃苦就可以走向成功的。一定程度上,这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背景。所以,这“苛刻”的门槛同样也导致了体制内模式无法选择到更多优质的好苗子。

  总之,无论体制内外,都有现实的“尴尬”导致中国网球眼下“后继乏人”。但无论体制内外,钱肯定是最现实的问题。网球绝不是平民运动,更不是像乒乓球一样适合所有中国人的运动,它确实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需要用金钱来铺筑通天大道。

  中国网球与世界的差距来源于后备人才的匮乏。但仔细想想,这又岂止是网球一个项目的问题?但凡竞技体育发展起来不外乎两条途径:一种是立足于强大的群众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另一种是集中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集训,在一个点上实现突破,中国网球走的路子明显属于后者。在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上,依靠少数几个天才来带动这一项目的发展才是当下符合国情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本报特派记者 叶珠峰 墨尔本1月31日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