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澜:单纯谈上座率让我有种羞愧感
今年上海大师赛总共有超过11.3万人涌入旗忠网球中心,这个数字甚至比去年还略高。但相比ATP对于大师赛的入场人数标准——25万人次,依然存在很大距离。久事赛事掌门人姜澜承认,上座率让他有种羞愧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市场,成功和进步都是相对的。”姜澜说。
朱轶
随着旗忠网球中心穹顶的那抹追光消失在夜空,9天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也落下帷幕。连续两年“年度最佳ATP1000大师赛”的荣耀,并不意味着困难和挑战的远离,相反,略显“稚嫩”的上海大师赛还在慢慢成长。就像赛事主办方久事赛事掌门人姜澜说的那样,现在的“稚嫩”并不是贬义词,相反更令人充满期待。
相比去年Top20的球员悉数出战,今年上海大师赛经历了退赛潮:Top20的球员中有6位球员因为伤病无缘上海。不过依然有超过11.3万人涌入旗忠网球中心,这个数字甚至比去年还略高。
究竟要怎样去描绘或定义这一年的赛事?或许怎样都欠缺准确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思辨。有些人看来,上海大师赛的处子赛季遭遇了遗憾的退赛潮,上座率依然不济;在纳达尔、穆雷这些明星球员眼里,这依旧是最佳赛事的典范;在ATP国际区首席执行官德拉维特与诸多赞助商看来,这又是令人满意的一年。
“Simply the best”是这个全新赛事的口号,也是压力。从最初费德勒、德约科维奇退赛时的忐忑不安到直面来自媒体、球迷和赞助商的评价,姜澜和他的团队笃信:“没有必要渲染偶然的成功,也不需回避存在的缺点。”
大牌明星的退赛,球迷年龄结构不均,这一直都是上海网球赛事所面临的问题,但相比大牌齐整的2010年,今年的观赛人数依然有微幅增长。这样微妙的反差,也恰恰是赛事成长的佐证。
“我们的球迷已经接受了这项比赛,也认同这项比赛,而不是仅仅冲着球星而来。我并不希望看到球星一来,观众就多了;球星不来,观众就不来,这样的波动只能说明这个市场是不成熟的。”更令姜澜看重的是另一个不起眼的数据:中央球场的上座率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但今年的外场观众有了近一倍的增长。
“外场观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是吸引了对网球有一定热情和兴趣的球迷,另一方面体现了更多热爱网球的观众不是为明星的比赛而来。”赛事的球迷调查样本也恰恰印证了姜澜的观点,越来越多的新球迷开始投入到这项赛事中。所以面对今年数场比赛中出现的观众违反网球礼仪随意走动,赛事组委会也更愿意宽容地对待和解读,“这是一个年轻的市场,还在培育的初级阶段,而且这也说明更多的新涌现的球迷正在和赛事一起成长。”
球迷群体正在成长,网球市场的需求还未消化,这就是上海大师赛面临的境遇。所以也有了票房销售一空,但上座率低迷的矛盾。面对这样的局面,赛事尝试前所未有的球票回购措施,来保护这个脆弱的市场,虽遇到困难,但却留住了更多真正的球迷。
面对外界的关注,姜澜并不喜欢媒体问他明年赛事有什么亮点,后年有什么跨越。在他看来,上海大师赛和他的团队,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从危机中看到机会,获得成长。
一直以来,中国体育商业比赛都存在“捧杀”和“棒杀”两种极端的境遇。今年的中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上海大师赛与中网一南一北,作为中国两大顶级网球赛事,姜澜开玩笑地称两者是“难兄难弟”。
无论是上座率、网球文化还是赛事吸引力,对于处于市场培育初级阶段的上海大师赛而言,都不是现在可以奢求的。“在这样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市场,成功和进步都是相对的。”在姜澜眼里在中国办国际赛事就是要找准定位和保持冷静。
“成功和辉煌都是几十年后的,所以我们面对问题必须务实,忍辱负重。”姜澜承认,上座率让他有种羞愧的感觉,但站在培育市场的角度,其中却有欣喜的一面,“纳达尔出局的第二天,中央球场有8900多人观赛,甚至当天的外场销售额也高达7万多元。”
对于年轻的顶级网球赛事,ATP给予耐心。尽管对于大师赛他们有着严格的入场人数标准——25万人次,但对于并不达标的上海大师赛,无论是球员和官员都欣然接受,毕竟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
“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就看评价者的立足点。”管理着这项年轻的赛事,姜澜并不忌讳批评,他甚至在赛事的官网成立了一个“忠言逆耳”的栏目,为的就是搜集意见、提高赛事质量,“偶然的盛况不需去夸大,不足缺陷也不用去粉饰。”当一位美国画家夸赞上海大师赛超越美网之时,姜澜也只是淡淡一笑,感谢对方。毕竟未来的路还很长。
上海用了13年,商业网球赛事从无到有,从喜力公开赛到顶级大师赛,从狭小的仙霞网球场到媲美大满贯的旗忠网球中心。但相比136年历史的温网,上海的网球市场尚处于襁褓中。
有人用“稚嫩”来形容上海大师赛。姜澜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不是贬义词,相反恰恰是赞美,也是激励。”他和他的团队拒绝“大干快上”,而将继续积小步成大步,“如果30年后,我们能超越人家60年的发展,这就足以令我们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