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大师赛耐住寂寞追逐顶级赛 境况改善细节着手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0月10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上海大师赛选手西蒙(左)和罗布雷多忙里偷闲登上“翡翠公主号”夜游浦江学中国书法。 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图片作者:郭一江

  大牌扎堆退赛,花ATP1000的钱引来ATP500的阵容,手捧ATP500家族最高的奖金换来本赛季最惨淡的球星……凡此种种,在2011赛季向亚洲网球尤其是中国网球沉重袭来。

  但在中网与上海大师赛承前启后的时刻,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微博)说:“亚洲再增加一个ATP1000赛是完全有理由、有必要的。”言下之意,中网的男子赛事要力争提升到ATP1000大师赛,以让这项创办8年、女子赛事升级刚3年的年轻赛事能够并肩迈阿密、辛辛那提等极具网球厚重感的大师赛。

  与此同时,上海大师赛却拒绝靠一味提升奖金、出场费等手段来留住球星。他们正在考虑的是一个中国网球市场并不算新、却未勇敢直面过的现实——必须守住几十年的寂寞。

  寂寞真实存在

  寂寞从何而来?没有一呼百应的球星,缺少前仆后继的球迷,要想营造浓厚的网球氛围,绝无可能。如是,便是网球市场的寂寞。

  这种寂寞,中网的男子赛事一直在品尝。与同为ATP500系列赛的东京站撞车,又与ATP1000大师赛的上海站“背靠背”,夹缝中的中网男子赛事总是很难才吸引到球王级的人物。至少费德勒从未去过,纳达尔只露过一次面,德约是常客,但也是巨星中的唯一。于是,当德约因伤退赛,穆雷与纳达尔同时奔着东京的巨额出场费而去,中网的热情在2011赛季便受到重创。四巨头无一赏脸,这在全年的ATP500系列赛中,是突兀的唯一。

  上海的情况稍好些,因为ATP1000级别赛事对世界排名前45位的球员有强制要求。但只要你亲临昨晚的大师赛现场,就能体会出寂寞的真实存在。同样受伤于美网后的“鸡肋”时段,相比中网还更多受制于工作日的牵扯,上海大师赛首日上座率不到五成。事实上,当上海先办大师杯赛,后又永久性拥有大师赛,西方媒体没有停止过诟病:上海乃至中国网球是否有相匹配的传统,中国网球的底蕴又能否支撑起高级别的赛事?

  境况无从改善

  既然赛程安排吃亏,何不索性与亚洲赛季整体迁移?目前看来,几乎没有可能。

  在排列紧凑的网球赛季中,根本无法找到连续两周的空当,而在现有赛程之外,12月对于东京、北京、上海而言都不是适合打球的时节。因此,若要将包括曼谷在内的至少3周的亚洲赛季整体搬迁,唯一办法是与其他地区的比赛置换。比起动辄近百年的网球历史,欧美赛季的厚重感是年轻的亚洲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亚洲赛季要想挪出现有时段,实在是难!

  还有最极端的糟糕境况。近来,男网顶尖选手们正与ATP高层斡旋,希望对冗长的赛季进行改革,其中一项便是让全年9站1000系列大师赛的强制令缩减为可选择性的8站强制令。一旦ATP妥协,哪站大师赛会成为最容易被舍弃的九分之一?从赛程安排来看,同处美网后、总决赛前的上海与巴黎不相上下。但就地理位置论,位于遥远亚洲版图的上海当然无法与身处欧洲网球重镇的巴黎相提并论。

  细节浸润人心

  球星爽约,球迷不买账。鉴于去年上海大师赛格外整齐的参赛阵容,今年的大师赛票房一路飘红。相应地,今年的人气王缺阵多少会打击明年球迷的购票热情。而且,随着国内球迷对网球赛季的认知逐渐深入,整个亚洲赛季的弊端也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在球迷心底。大家对赛事是否还能信心依旧、兴趣依旧,都考验着上海大师赛,考验着上海乃至中国网球的底蕴。

  有人建议组委会联合亚洲其他赛事联合向ATP施压,采取政策性的手段弥补亚洲赛季的不足。也有人认为,抬高奖金、出场费、联合各球员赞助商开展活动,都不失为“曲线救国”的方式。但久事赛事的掌门人姜澜却一一反对这些提议,他说:“我们的心态非常好,我们指望把比赛20年、40年、100年一直办下去,而不去纠结这一两年的得失。”

  在姜澜眼中,“大跃进式”的繁华并不等于网球市场的兴旺。相反,褪去浮夸、循序渐进的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网球市场不过刚刚发展了十多年,相比国外近百年的差距,我们确实要走很长的路。”

  现在,组委会团队已达成共识,不追求表面繁荣,而是着眼于赛事本身,从各种服务细节入手,逐渐打磨上海大师赛的精神与气质、形象与品牌。比如每年都在优化的交通方案、饮食方案、票务销售方案,比如每届都引入新亮点的外场活动,再比如这两年日益看重的特殊天气备案,只有通过这种细水长流的浸润,才能让网球文化直达人心,而这些也恰是建筑百年赛事的雏形。

  澳网有骄阳,法网有红土,温布尔登有座亨曼山,法拉盛则有最美的灯光球场——这些,都是百年积淀。等到我们何时也有独一份的特质,那便是上海大师赛无需再为赛程而烦恼的时候,也是这座城市真正称得上拥有“网球底蕴”的时候。只是那个时间,我们还需共同等候。

  “在中国办职业赛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耐得住寂寞。”这句话,在上海大师杯的年代曾被组委会反复提起,如今依然适用。

  本报记者王彦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专题 

更多关于 上海大师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