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女网辉煌背后亦有隐忧 李娜大满贯难掩断层尴尬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05:48  扬子晚报微博

 李娜(微博)在法网夺冠后,一场网球的“热浪”在国内掀起,而李娜也成为继刘翔、姚明、张琳(微博)之后的又一体育界“全民偶像”。然而在中国女子网球的辉煌背后,浮现的是李娜孤军作战的身影。比如说正在进行的美网,在李娜首轮就被淘汰的情况下,中国金花显得信心不足,彭帅止步16强后,美网已经看不到中国金花的身影。

  必须承认,中国女子网球的水平远远未及乒羽等强势项目的集团优势。仅凭借一个强势的李娜,还不足以让这项运动在中国产生剧烈“质变”。

  现状一

  后继乏人 缺乏自信

  在29岁的李娜法网捧杯、25岁的彭帅和28岁的郑洁在温网创下个人最佳战绩时,中国网球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国家队的几位“小花”与她们相比,实力和战绩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22岁的张帅已能进入大满贯正赛,但在WTA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内的只有四位中国选手。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微博)排在150名开外,其他队员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

  中国男网则长期处于亚洲二流水准,大多选手只能混迹于ITF卫星赛。

  究其原因,年轻队员缺少比赛经验是关键。前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由于排名不够,年轻选手们只能参加低级别的区域性比赛,没有资格参加高规格的WTA巡回赛。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队员缺少与世界顶尖选手过招的机会,无法尽快成长。但是打不出好成绩,又冲不进顶尖的职业比赛。

  李娜曾说,缺少自信是年轻选手“出不来”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小花”们一碰到高手就会退缩,在困难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归根结底,自信只能通过更多高质量的比赛去积累和获取。

  现状二

  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俄罗斯网球杂志记者安德里·罗曼柳科曾表示:“5至16岁是网球运动的黄金时期,这阶段俄罗斯的球员就前往欧洲或美国训练,教练也都是一对一地辅导。”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网球的市场价值,选择前往高水平国家发展训练,国家对网球运动的控制也放松了。

  但这个看似理想的培养模式,却远非中国的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前国家网球队女队主教练、南京体院副院长蒋伟宏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培养一个职业网球选手的底价是上百万人民币。从1997年进入国家队到1999年成为职业网球选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万元。如今,她在国外有3块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还请迈克尔·莫滕森当自己教练,这个费用应该也不会少于30万元。”他直言道:“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断在刷新纪录、制造奇迹、大把赚钱,但谁曾算过,李娜为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刚学网球时才6岁。当时,李娜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百元,当时汉口青少年宫租借网球场地的价格是1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光场地费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换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赋之前恐怕就会被“埋没”。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项“没钱打不了,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打好”的运动。在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上,网球也非常困难。门槛同样很高。一名选手训练十年,没有七八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投入,很难打出成绩。上海网球协会副秘书长李耀表示:“没有10万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别看有些选手很风光,但职业比赛的开销吓死人,出去随便转一圈,二三十万美元就没了。”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才率低,这是网球选手成才难的“规律”。

  展望

  拓展培养人才途径 举国体制“保驾护航”

  在谈到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时,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网球比赛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才智要求十分全面。中国网球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在世界网坛占一席之地,还要做出更多努力。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就要让“中国选手从青少年开始不断参加国际赛事”。

  以此为中心,中国网球发展前景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首先,除去国家培养的体制内运动员外,还出现了个人和公司出资培养人才的多元途径。据官方统计,中国网球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球场更是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中国网球的巨大金字塔塔基已在形成巩固。

  其次,尽管中国网球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靠个人或俱乐部投入来实现,但近年来年轻选手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高级别的赛事。例如每年一次的中网公开赛外卡、中国网协和澳网合作拿到的参赛外卡等。尽管一两次机会在成才路上只是点点“星星之火”,但若是抓住机会创造佳绩,有助于年轻选手建立自信、加速成长。

  2009年的中网,持外卡参赛的张帅爆冷战胜了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萨芬娜,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张帅排名一路上涨,自信提升的她也在WTA赛场赢得了不少胜利。

  此外,对于外界议论纷纷的“金花单飞”改革,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我经常对运动员们说,你们飞出去以后我的压力非常大。你们是一个试验田,发展好了,说明我们的改革政策是对的,所以你们一定要走好。回过头来讲,我们现在这条改革的道路是走对了、成功了,对中国体育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示范作用。”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的体制改革中会受到很多制约。如何完善改革、构筑青少年培训、怎样出现更多的“李娜”和“郑洁”来为国争光?孙晋芳称,希望她们的突破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政府更大的投入,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到网球场来——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娜在法网夺冠后的感言已为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做出了注脚。“获得这个冠军,我不知道能为中国网球做出多少贡献。但对于很多喜欢网球的年轻人来说,能坚定他们走下去的信念,总有一天会比我做得更好。”

  卢 岩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专题 

更多关于 李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