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丁睿:中国孩子纠结的网球梦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7月19日15:56  时尚最体育

  李承鹏10岁的儿子珂仔快乐地打着网球,且成绩斐然。但不是所有的网球少年都叫珂仔,他们在学业和网球的AB选择种纠结着,找不到出口。

  本刊记者/陈丁睿

  刚刚接受专业网球训练两年,珂仔就拿了四川省的少儿组网球冠军。

  对于这个成绩,以及这个成绩下显现的某种希望,他的父亲、著名作家李承鹏表示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曾以足球评论独步江湖的李承鹏在儿子八岁的时候,觉得孩子长大了要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必须参与一项体育运动,最初的选择自然是足球,可是李承鹏找了马明宇等足球专业人士讨教,居然在成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少儿足球培养机构,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更具条件的网球。

  那是一个省三队开办的网球俱乐部,教练和训练手段都是专业的,只是培养模式完全在体制外,绝对的“私家制造”,所以李承鹏说他是用稿费培养儿子打网球。10岁的珂仔现在每天训练4个小时外加1个小时体能训练。不要以为体能训练即是推杠铃和折返跑,李承鹏为儿子“研发”的独特体能训练是在球场上打气球,在一堆漂浮的气球中捕捉目标,既能锻炼体能,又能培养孩子的人球结合能力,还不枯燥。

  孩子小小年纪接受固定的专业训练,就不怕他因此而耽搁学业?李承鹏的回答是“成天一门心思只知道学习才会耽误学业”。他骄傲地说,“现在这事,不简单是我儿子接受网球训练,而是我和他一起在挑战中国的教育和体育成才模式,李娜是挑战了举国体制,但她一开始还是走的专业路线,只是后来单飞了,而珂仔走的完全是一条自我培养之路。”

  让李承鹏欣喜不已的是,珂仔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不但是俱乐部打球进步最快的,在学校的成绩还门门都是优,更重要的是,珂仔虽然训练学习两头兼顾很苦,但成长得很快乐。

  中国网球的世界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李娜夺得大满贯后,像珂仔这样做着网球明星梦的孩子越来越多,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珂仔,也不是每个家长都像李承鹏那样“混不吝”。教育和体育的结合,说了多少年,但真正能将两者和谐结合的成功范例并不多,在中国更没形成模式。所以,更多的孩子总要在某个时段面临选择A还是B的纠结。而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故事。

  “匠心之轮”国际网球学校的董事长丁叮,女儿今年12岁,一直安逸地居住在基地里,在“私家制造”的网球之路上勇往直前,而这其中的曲折和纠结,却没那么简单。5岁时,女儿第一次接触网球,她对这项运动的喜爱溢于言表。6岁时,像一般的中国家庭一样,她被母亲丁叮送进了芳草地小学。不过没到一年,为了练球方便她又被妈妈接回了家里,也就此远离了传统的教育体制。要知道,当时母女二人面对的可是全家人一致的反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丁叮依然记忆忧心,“当时把孩子接回家的时候,全家都翻了天了,由于我家亲戚的孩子都是通过传统教育走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他们就质疑我把孩子接回来一边打网球一边学外国的教材是挺胡闹的行为。”不过,凭借着对网球的执着和热爱,她和女儿都坚持了下来。女儿12周岁的时候,丁叮很严肃地让孩子在三天之内做出选择,是打网球还是上学。女儿的选择仍然是网球。

  12岁的选择,很坚定;18岁的选择,却很犹豫。同在“匠心之轮”训练过很久的深圳男孩小文(化名)做选择的时候就没有丁叮那么果决了。高中起就来到这里训练的他,并没有因为网球而把功课落下。让人吃惊的是,时隔一年回到学校,小文依然取得了班级前三名的成绩。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他不得不做出一次痛苦的抉择。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碰到在场边一直盯着孩子训练的A女士,A女士是青岛人,2009年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匠心之轮”学习网球,如今已过去3个年头,女儿也来到了“小升初”的关卡,这个看似单纯的关卡,却因为女儿的网球梦想而变得巨大。A女士现在就发愁这一关怎么过,“现在很难有学校接受我们这种半天读书半天打球的模式,外国也许有很多学校可以,但是国内确实很少。我家孩子学习很好,就算我们跟学校保证说功课不会落下,会自己请家教,但是人家还是不同意。”

  A女士女儿的遭遇如今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种现象,很多从小从事体育培养的孩子,因为学业的冲突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体育梦想。不过据记者了解,“匠心之轮”开设的全训班和半训班,至今没有一个孩子退出。

  《时尚最体育》第4期ipad版 刘原“复出”陈一冰邹凯 兄弟情深”


分享到: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体坛一姐李娜专题 

更多关于 网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