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周刊:对李娜夺冠的盲人摸象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14日12:07  南都周刊

  文_高芾(文化学者)

  李娜夺冠是国家大事?是的,国家大事。从当晚CCTV新闻频道全程直播,到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套红报道,不是国家大事,何来恁高规格?

  时光若倒流三十年,以上及以下的场景是多么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可以彻夜不眠上街游行,可以热泪盈眶拜祭先烈,可以大会表彰树立典型,欢迎李娜姐姐来我校巡回报告,“向李娜学习”的口号响遍神州。

  而在辛亥革命一百年之际,迎接“李娜法网夺冠”的是一场话语狂潮。当然这场话语狂潮不是因这位29岁的武汉女将而起,它只是一直在地面上下运行,因了这场至关重要的决赛而陡然升温,惊起千堆雪。

  应该说,但凡中国人,都在盼着李娜击败斯齐亚沃尼,但这种期盼之中,却能分析出N种不同的成分:喜爱网球的中国球迷希望她赢,对中国体育恨铁不成钢的人希望她赢,对举国体制深恶痛绝的也希望她赢,体育总局和网管中心当然也希望她……赢。

  这就意味着,李娜一旦获胜,她捧起与亲吻的那个奖杯就成了一头巨象。有数以亿计的瞎子或闭眼的人,等着从那个奖杯上摸到墙,摸到蛇,摸到扇子。

  话语狂潮就此铺天盖地。有人说李娜不是中国英雄,她的胜利是个人胜利,就有人问李娜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吗?有人说李娜感谢名单里没有国家,只有老公球迷与赞助商,就有人说她听见奏国歌时嘴唇微动,表明她并未忘怀祖国;有人说李娜反证了举国体制的失败,就有人说连《纽约时报》都将之称为“中国体育史的一部分”;还有人说西方媒体非要将李娜的胜利“去中国化”,是为了保持一贯的制度优越感……

  当然也有相对微弱的声音在说:体育就是体育,不要泛政治化。

  墙、蛇、扇子,各有各的形状。竞技体育、商业体育、举国体制,各有各的逻辑。上面说了,倘是三十年前,举国都处在举国体制的逻辑圈中,体育更多的是政治手段与意识形态载体,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民族,李娜的胜利属于谁不言而喻,举国体制的合法性无须论证。

  然而现在的李娜是已经单飞的李娜,拥有自己的团队,每日花费10000至15000元—用房奴们的话说,她每天两眼一睁,就欠人一万五!当然她也是超级网球偶像李娜,万人爱戴,粉丝遍世界。那么李娜在罗兰·加洛斯球场挥出的球拍,哪一拍是为了球迷,哪一拍是为了奖金,哪一拍又是为了祖国?能分清么?

  和稀泥的话谁都会说,李娜的成功,离得开举国体制的培养么?离得开赞助商与国外教练的支持么?离得开广大球迷的鼓励么?当然都离不开,那么,是不是上述各位都可以去李娜的奖杯里分一杯羹,都可以把那头象随便说成墙、蛇和扇子呢?

  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强调天分、勤奋与运气;商业体育的目标是将过程表演化,并将胜利的愉悦外化与复制,再以最高的价格销售出去;举国体制的目标是金牌政治,将胜利放大为民族政治符号,追求意识形态承载力与凝聚力。

  别以为这三套逻辑体系之间就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相互之间也在渗透。中国的网球迷,难道不会因为那一晚的决赛有一位来自本国的姑娘而肾上腺素激增?商业体育体系里难道就没有权力关系与国别政治?“中国体育史的一部分”,毕竟还是中国的不是?李娜打赢了,海外华人扬眉吐气,程度远胜于中国乒乓球独得七冠?为什么?前央视足球评论员黄健翔所谓“普世体育价值观认可的项目”虽然语无伦次,但意思是明白的:这是西方观众关注的、有世界性商业价值的主流项目。商业体育怎么跑出“普世价值”来了?他其实说的是体育背后存在的文化优越感,1920年代的津沪租界里,运动也分“文明的”和“不文明的”,网球是文明的,足球就是不文明的。这跟是不是西方人发明的无关,只在于你是否进入,并认同这套莫名其妙的逻辑。

  还是各说各的吧。具体到法国网球公开赛,那显然是商业体育系统中的大事,不是奥运会也不是世界杯,不是从诞生起就浸透着城邦色彩与民族竞赛的盛事。这一点李娜最清楚,她在赛前回答“你为什么参加这项比赛”的问题时,就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为了奖金。

  李娜夺冠是头象,不是单纯的墙、蛇和扇子。但是,拿墙的逻辑说话,比较有效,因为把大象搁在一个缺口,确实可以当墙使,顺便拿耳朵当扇子也行,不过得你爬到象一般高。至于蛇这事儿,隔得就未免太远了些。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李娜 法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