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人崇拜媒体热炒纷争四起 网坛“娜旋风”席卷中国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08:30  南方都市报

  生成于法兰西罗兰·加洛斯的一周前在我国登陆,风暴登陆时的最大风力超过1亿人同时呼吸一口气的能量。风暴登陆后从微博直扑传统媒体,在引发全民狂热的同时,造成“娜”字谐音灾难,并在体制好坏、冠军分量、籍贯归属等这几个区域形成强对流。

  体育气象观察部门表示,李娜热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并提醒广大体育迷,狂热之余留分冷静。

  网球圈内人自豪,网球是朝阳产业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网球的一切,似乎都与李娜发生了关系。

  6月8日下午,中网公开赛举行了今年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会议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播放李娜法网夺冠抢七决胜的视频片段,“太漂亮了!”央视女解说员的声音再次响彻全场。会场的两侧摆放着参赛者的大幅照片,与身边的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四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克里斯特尔斯相比,化过妆的李娜更靠近主席台,昭示其地位最高。

  赛事组委会的新闻通稿上写道:“李娜本赛季除去大满贯赛事之外,唯一确定参赛资格的巡回赛就是10月份的中网,这对于中国球迷来说绝对是近距离与偶像面对面的绝佳机会。”刚刚将名字刻上大满贯金杯的李娜,成了中国本土网球赛事招徕赞助商与球迷的头号招牌。

  就连男选手参加的戴维斯杯也隐约有李娜的身影,赛会工作人员在发送给媒体报名短信的第一句就是:“在举国陶醉在李娜法网夺冠创历史的同时……”整个中国网球界,都还沉浸在李娜带来的骄傲与喜悦之中。

  “李娜的夺冠不仅仅是对职业网球,对于我们所有国内的网球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双打金牌得主孙甜甜表示。她现在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河南省乒网中心主任助理。孙甜甜说,毕业之后她仍然会留在网球圈内,“从雅典奥运会开始,中国网球就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这个阶段还会继续下去,网球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WTA世界前十位只有李娜一个中国球员,我们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

  WTA主席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也这样认为:“李娜法网决赛的收视观众数目,显示了女子网球在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不仅体现在圈内人士的信心,还即将表现在网球人口的增加、网球地位的提高和外来资金的投入上。

  “我们当然想找李娜代言了,但她已经签了耐克,我们也没办法呀。”福建晋江一体育用品老总无比遗憾,抢不到李娜,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请其他网球运动员代言,或通过赞助网球赛事,加入到网球运动的滚滚洪潮中来。

  “李娜会产生一个爆炸式的效应,毫无疑问,她对中国网球的发展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助推作用。”年初退休的前国家网球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沈阳说,“我相信李娜还能获得更多的大满贯冠军,甚至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珍惜李娜带给中国网球的机会,我们要趁机把普及工作做好,把大众网球做好。这给我们现在的网球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彭帅这一拨还不错,可能下一拨就接不上来了,中国网球不能仅仅只有一个李娜。”

  体育圈内人评说,乒羽队员应学李娜

  6月7日下午,国家乒乓球队召开媒体通气会,公布了奥运单打的初步名单。会后两大热点,第一是国乒包揽成为高考作文题,第二个便是法网李娜。

  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被几名记者围住,要求他谈谈李娜效应。这是法网结束一周以来,各个场合常规的采访题目。刘凤岩并不吝惜赞美之词:“李娜的这个冠军是重大突破,网球这项运动在世界影响力超过乒乓球、羽毛球,普及面比较大,对运动员素质要求高,亚洲运动员能够在一个欧美人称霸的项目上,拿到冠军非常不容易。”

  刘凤岩表示:“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运动员也要向李娜学习,学习那种拼搏精神,遇到挫折能够冷静对待。”

  李娜曾练习过一年羽毛球,此后才转向网球领域。在她法网夺冠以后,一名网友在论坛里调侃道:“七场比赛就赢得了一千多万,练羽毛球的赶紧改行打网球吧,现在还来得及。”

  但刘凤岩并不担心李娜带来的网球热能够撼动乒羽的基础,“并不是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就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出现,足球与篮球的参与人数肯定要比乒乓球、羽毛球多得多,在乒羽中心注册的专业队员人数加起来不过几千人,但是我们基层教练的水平很高,很多地方省市教练出国都能当各国家队的主教练,几十年来雄厚的基础,保证了我们的成材率。李娜能够带动许多青少年学网球,但这对乒羽的人才基础不会产生动摇。”

  围观者爆棚: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人都是网球迷

  从5月的最后一天开始,家在北京的艾迪就将电视锁定在了高尔夫网球频道,此前她的兴趣在于中外言情剧,但各大媒体对李娜报道的升温,让她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这股时尚中来。

  决赛那天她在亲戚家吃饭,这对已80岁高龄、平时只看乒乓球比赛的老夫妇,热情地邀请她一同看网球。而艾迪的一位荷兰朋友前来北京旅游,却一晚上哪都没去,只呆在宾馆里看比赛。第二天他们见面,一开口就是:“你看李娜了吗?”

  像艾迪一样,瞬间成为网球迷的人不计其数,根据央视公布的统计,这场法网女单决赛共吸引了约1.16亿名中国电视观众收看,不仅成为今年中国收视率最高的单场体育比赛,还创下中国历史上单场网球比赛收视新高。也就是说,桑普拉斯、阿加西、费德勒、纳达尔、莎拉波娃瞬间都成了浮云。

  国际乒联很不服气,其官网上撰文发出质疑:“李娜法网决赛的收视率,不太可能超过张继科5月份在世乒赛男单夺冠的那一场。”

  但微博泄露了秘密。在新浪微博上,“为李娜加油”一直占据着热门话题榜的首位,而她的多条微博也被网友爆转,人气不断飙升。有数据显示,夺冠以后李娜微博的粉丝数量暴涨了20万,而且还在疯狂增长中。加入这场狂欢的除了郑洁、孙甜甜这样的圈内人士,更多的是与网球、甚至是体育毫无关联的旁观者,这其中,公众知识分子与娱乐明星表现得尤其骁勇。

  @李冰冰:你骄傲死我们了~~~~~

  @杨澜:我几乎屏住呼吸观看她的抢七之局。李娜太棒了!

  @任志强:祝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有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

  @小沈阳:中国人就是尿性呀,无敌。

  @马未都:李娜的网球夺冠证明我们不再虚荣,中国人个人就有能力在体育竞赛场赢得世界冠军,这是硬碰硬的,这才是国家的荣誉!

  @连岳:李娜为中国的所有体育人打出一个空间,乒乓羽毛人士还是送上祝福与佩服,别拿奥运来暗示:“我才是世界冠军”,说到奥运,你们哪有女子举重牛?

  ……

  很难想象,这些人物会为了目睹一场张继科与王皓之间的内斗而守候在电视机前。

  类似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在微博上记录着,法网结束了接近一周,围绕着李娜的各式声音还在人群中流转。在艾迪的单位里,李娜仍是热议的焦点,出现在同事口中的频率,甚至盖过了谢霆锋与张柏芝的离婚纠纷。艾迪做了一个决定:月底的温网,她还要做一名网球观众“李娜现在风头正劲,央视应该要从第一天就转播温网吧。”她这样想。

    媒体热炒,堪比姚明刘翔

  在巴黎,《新京报》资深网球记者孙海光瞬间成了红人,刚参加完李娜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他就相继接到了CNN、法国电视2台和欧洲体育电台的采访邀请。

  这次在罗兰·加洛斯,算上中央电视台与新华社,总共只有5家大陆媒体前往实地采访。《新京报》是其中之一,半决赛李娜赢了莎拉波娃后,中国记者也跟着火了起来,不停有外媒想要采访他们,打听李娜的相关情况。外媒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李娜夺冠对于中国网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孙海光告诉他们:“网球在中国并不是主流项目,但这几年中国的网球人口已经在快速增长,李娜夺冠会让更多人喜欢和关注网球。而且,李娜还会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新偶像。”

  是的,29岁的李娜将成为一个新的体育偶像。“她可比肩姚明刘翔。”国内众多媒体迫不及待地下了这样的结论。女单决赛次日的《人民日报》不但在头版右上报眼处加框套红刊登李娜捧杯的大幅照片,还在标题中赞美李娜“书写亚洲传奇”。其他媒体无一不大肆报道,“娜是奇迹”、“额滴神娜”、“李程碑,娜样美”……这样的谐音标题闪耀着各大报章头条。专栏作家棋哥调侃:“你在行文千里的文字中没有‘娜’字,那你都不好意思给人家编辑MSN邮寄稿费的银行卡号。”各大网站更是将李娜夺冠的消息在首页头条挂了三天,纳达尔击败费德勒都无法动摇其地位,至于夺冠专题,现在还摆放在显要位置,热度丝毫不减。

  国际媒体也一样处于疯狂状态,李娜刚打完最后一球,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就以“重大新闻”插入首页第一行播发。年初李娜夺得澳网女单亚军时,CNN做了一个约23分钟的专访,当时总共播放了5次。如今这段采访又被“翻”了出来,从6月8日开始,共计划重播6次。CNN《亚洲访谈》请过许多中国的知名人物,而体育界单独上过这档节目的,此前只有刘翔和姚明。

  而在收入方面,外界也已经忙不迭地帮李娜数钱,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芮成钢预测,李娜今年的代言费用将达到2亿元,而今年姚明的收入将在1.3亿元左右,刘翔更低一些——— 李娜必将成为新的“吸金大王”。

  纷争四起

  非议是荣耀的孪生兄弟。一个人一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附着在其身上的每一粒尘埃都会被无限放大。李娜也不例外,当她手捧奖杯将笑容铺洒在埃菲尔铁塔之下,万里之外的国内早已是人声鼎沸,无数的羡慕与赞美过后,各种争议纷至沓来。

  体制之惑

  有人将李娜树立成反举国体制的斗士,他们称她为“网球场上的独立参选人”,有评论说:“我们从这场商业赛事那里,仿佛听到了貌似铁板一块的体制坚冰丝丝裂变的声音。”

  近年来,关于中国体育制度的争辩一直不绝于耳,有人是举国体制金牌主义的忠实拥趸,也有人高举反对大旗呼吁体育的市场化变革。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制之争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去年亚运会期间的一场全民大讨论。

  “单飞”的李娜在罗兰·加洛斯登顶,赛后又未顺应主流“感谢国家”,正好暗合了某种观点的诉求。有人旧事重提,6年前李娜“炮轰举国体制”,认为“国家队有很多体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将队员的成绩与奖金挂钩,应该会更好一些”,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则称其“思想觉悟低、责任感使命感差”。《中国青年报》现今评论:“十运会上,正是这位爽直的武汉姑娘发出了对举国体制的公开质疑,继而毅然在2008年奥运会后决定单飞,远离体制,靠自己的汗水与坚韧赢得了今天的大满贯。”

  更有人翻出了历史,29年前的胡娜“叛逃”,又如浮现在眼前的光影。

  李娜的成功,让某些生活在体制内的运动员开始自省,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就在个人微博上连续发问:“我们被称为举国体制的产物,是不是该解散了呢?我们没法跟职业化的比……要是中国的F1、网球、足球等等这些项目都强了,像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等等这些举国产物项目还有必要存在吗?那我们还用参加奥运会吗?还用我们刻苦训练吗?其实我真的特别羡慕职业化!每年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比赛!目的也很明确!输了再提高自己!赢了有高额奖金!完全为了自己!不用背上什么!而我们呢?一年一个世锦赛,四年一个奥运会……”

  而在同时,也有人借助李娜在“单飞”之前的体制内背景,大肆渲染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人民网发表评论:“虽然举国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但在目前,它仍然是在全民中推广普及体育运动的主力,是为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插上腾飞翅膀的重要平台。李娜、姚明、刘翔、张怡宁、郭晶晶,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运动员皆成长于体制……”

  争辩一时难分胜负,但没有人能够篡改李娜“先吃皇粮再改小灶”的事实。目前掌管中国网球运动的是当年的老女排孙晋芳,她出身于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争光项目而今却掌控着职业网球的发展步伐。李娜夺冠之后,孙晋芳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仍与体制有关,她的答案很讨巧:靠举国体制培养,然后在职业氛围中挣钱。

  分量之争

  体制之辩的一大衍生物,便是如何衡量法网冠军的价值。孙甜甜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金牌得主之一,李娜夺冠之后,孙甜甜不时接到各路记者采访的电话,第一个问题就往往会让她难以招架,“李娜的法网冠军与你的奥运金牌哪一个分量更重?”孙甜甜哭笑不得:“我觉得它们同样重要。”

  但在类似的问题上,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却不小心栽了个跟头。6月5日,李永波在李娜的故乡武汉出席了一项活动,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李娜毕竟还不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只是一项比赛而已,也不算世界锦标赛。虽然网球是一项在欧美高度职业化的传统项目,李娜取得了突破,但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抨击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李永波朋友透露,他本人受到了舆论的重大压力。第二天,李永波就将个人微博装上了“灭火器”,连续发文表示采访自己的记者断章取义导致表达失准。

  而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表达了更为“安全”的观点:“虽然奥运会四年才有一次,网球大满贯每年就有四个,但是含金量非常高,中国运动员想要夺冠非常难,李娜不是奥运会冠军,但胜似奥运会冠军。”

  原籍归属

  李娜还在欧洲备战温网,一场关于她的籍贯的争论悄悄爆发,湖北与湖南两省成了博弈的双方。武汉已经把李娜视为“一张宣传湖北宣传武汉的亮丽名片”,而作为李娜祖籍的湖南新化,则迎来了央视的采访记者。

  网友“陆家希”发帖称:中国女网“一姐”李娜是新化姑娘,并以央视采访正在湖南新化县的李娜母亲李艳萍为证。帖文称,李娜爷爷是新化市潘洋人,她奶奶是新化白溪人。李娜生在武汉,祖籍新化。

  一帖激起千层浪。在各大论坛上,李娜究竟是湖北人还是湖南人,成为网友争论的热门话题。《湖北日报》等媒体开始了探寻之路,记者并没有联系上李娜及其母亲,却可以前往武汉市公安局就近查询,结果显示:李娜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路16号,籍贯登记地为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现蔡甸区)。

  湖北省网球管理中心主任李理仁也现身作证,该中心存档的李娜个人档案上写明,李娜出生地为湖北省武汉市,父亲为湖北省孝感人,母亲李艳萍籍贯湖南新化,“只是近日李艳萍去新化探亲并接受央视采访,才引发网友误会。”

  旁论 热效应冷思考

  南都体育观察员 窦俊述评 称李娜为“中国骄傲”、“国家英雄”都不为过,但过的是有些国人对此事的反应。

  其一,“举国体制”再一次被口诛笔伐,“李娜的成功是职业体育对举国体制的完胜。”举国体制缺陷再多,却给了李娜最初的训练和比赛保障。以李娜的家境,是否能完成这项昂贵运动最初的投入是一个问题,所以,完全否定举国体制对于李娜的成功,难免可笑。

  其二,李娜颁奖礼上的致谢辞也被无数人捧上了天。“她没有感谢国家,而是感谢了赞助商,表现了真正职业球员的素养”。这是什么逻辑?在职业球员的字典里就只有赞助商没有国家?在这一点上我绝不是针对李娜,作为一项纯个人化的运动,李娜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舞台上想感谢谁,完全是她的自由。她也许是太激动了,或者就是她的确觉得没有感谢的必要。我所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没有感谢国家”也可以成为她受赞扬的理由?如果周洋首先感谢父母被高层批评是体制的异化,那么李娜没有感谢国家而被全民追捧,是不是也是整个社会的异化?感谢国家不是感谢体制,也不是感谢领导,在这个职业体育的最高舞台上,李娜其实有机会,让“mycountry”,回归它最本质的含义。

  就像李娜在颁奖礼上一口流利的英文也是网友盛赞的热点,但说实话,我却非常渴望她能在这样全世界关注的时刻,用一句中文,向现场的中国球迷、向千里之外守在电视机前的上亿观众说一句感谢——— 就像纳达尔曾经用西班牙语、去年斯齐亚沃尼也曾用意大利语在同一片场地说过的那样。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徐显强 发自北京


分享到: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体坛一姐李娜专题 

更多关于 李娜 法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