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运会、亚运会到奥运会再到现在的“大满贯”,从余丽桥、马克勤、潘兵到朱本强、李婷、李娜,中国网球的这些标志人物都来自同一个群体——湖北省网球队。那么,湖北是如何成为中国网球的“造星基地”的呢?
勤奋和刻苦是法宝
“湖北网球确实是与众不同。”昨日11时,潘兵结束了两个电视台的采访后,坐到了记者的对面,回首成立52年的湖北网球队,这位至今保持着中国男网最高排名记录的武汉人感叹道:“我们总是在创造着‘第一’。”
在李娜之前,这诸多个第一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2004年奥运会女双金牌得主李婷。“李婷刚开始打球时才二年级,我一眼就看中了她。”彼时,9个全国女单冠军得主余丽桥在1983年退役后,主动要求带湖北的二线队,那批队员中除了李婷,还有后来的李娜。
那是一段被圈内人戏称为“三女闯世界”的经历,充满着梦想和艰辛。“顶着武汉的大太阳练,出去比赛住过简易旅馆,啃过胡萝卜。”而真正令人敬佩的是,余丽桥即使是在丈夫1992年因公殉职后,仍然全身心地扑在运动员身上。
“在我看来,湖北网球成功的最大法宝就是勤奋与刻苦。”前中国男网教练、潘兵的恩师贺东坡昨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余丽桥把网球当成了生命,把队员当成了孩子。”在贺东坡看来,“湖北的高水平教练愿意从娃娃教起,而且每堂课教练从不会坐着指挥,这样怎么会愁出不了好苗子?!”
传帮带的作用
每一代人都有目标
湖北网球生生不息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漂泊半生的贺东坡看来,这是一种传帮带的作用。“我的教练是张永明,而我带的潘兵,潘兵又带了李娜。其实,我们湖北在训练网球选手时真的没有什么不同,惟一的区别恐怕就是对训练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这种独特的“要求”,潘兵有切身的体会。“比如说发球,全国每个专业队都会有专项训练,技术环节什么的没有区别,但落点、力量、旋转则有不同。”潘兵说道,“我当年打球时,马克勤就是我的目标,当你发现他在训练中的发球总是压在外角的线上,而且速度更快,你就会就知道自己做的还不够。”
正是在这种老队员传帮带的作用下,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严大翠之后,有70年代的余丽桥、贺东坡,之后又有80年代的马克勤、90年代的潘兵,再往后就是新世纪的朱本强、李婷和李娜,几乎每十年湖北网球就会诞生一个领军人物。
打法聪明
湖北选手吸取南北精华
业内有这样一种未经考证的说法也许能说明问题:与北方人相比,湖北选手力量不及;而与南方人相比,湖北选手的灵活也有所欠缺。“但网球项目是项集中考验综合素质的运动。”潘兵说道,湖北武汉网球选手能巧妙地融合和吸取南北两方的优点,并将力量、速度和灵活性有机结合。
李元庆是1959年湖北网球队正式成立时的第一批队员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直言:“湖北网球的传统就是基本功扎实,底线和发球技术好,”李元庆特别提道,“潘兵和朱本强他们从小学球时,就是鬼灵精怪的。潘兵打球时,你几时看到过他摔拍子骂人,打不好的时候,他总是在动脑子呢。”
人才断层
下一个李娜在哪里
省网管中心主任李理仁表示,李娜在法网的成就,对于网球项目在我国的推广无疑是一股巨大动力,但“下一个李娜何时出现”却是令他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九运会上,湖北夺得七枚金牌中的五枚,在十运会上仅收获两金。十一运会湖北网球却颗粒无收。目前的问题是:在李娜之后,湖北网球在18岁、20岁和22岁这三个年龄层次出现断层,目前的湖北网球队只有16岁到18岁这个年龄的队员。另外,选择网球苗子的面也并不大,湖北省内包括业余体校在内的也只有七八家单位在开展专业网球训练,人数也不过300多人,与国内如天津、上海相比,在从事专业网球人才培养方面,湖北并不占优势。而省内各地也缺少优秀网球教练。
李理仁说,现在大家都在谈网球职业化如何成就了李娜今天的奇迹,似乎只要一职业化了,下一个李娜就会从天而降。“但网球不一样,国外的小球员都是在网球专业学校或俱乐部训练,再加上欧美网球基础水平高,他们提高很快。但我们现在的网球培养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向职业化转轨的过程中,一切还需要时间。”
据悉,湖北网管中心每年每个运动员获得的拨款仅为5万元人民币,包括运动员的伙食和工资,“别说大满贯了,就目前国内一年20几项赛事,我们全力保障也只能让球员打个四五站。”李理仁说道,其实资金的瓶颈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队员们总是打低级别的比赛,无从提高水平,“而没有一定参赛量的积累,是很难培养出下一个李娜的。”(记者曾晶)
链接
湖北网球拥有的第一
●第一枚奥运金牌
李婷夺得雅典奥运女双金牌,这是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网球奖牌,为中国网球取得历史性突破。
●第一枚亚运金牌
潘兵连续摘得1990、1994两届亚运会男单金牌,包揽了1993、1997两届全运会男单和男双冠军,其中1990年那枚金牌,是中国第一枚亚运网球金牌。
●第一个最高排名
李娜目前为中国女选手中世界单打排名最高者,已经历史性的达到第四位,追平亚洲选手的最高排名。
●第一对奥运双打
马克勤和搭档刘树华是新中国第一对参加奥运会的网球选手,他俩曾于1983年获得吉隆坡加法尔杯的男双冠军,两次获得日本草地网球锦标赛双打冠军和日本北海道公开赛冠军,还曾在拉美获得咖啡杯冠军。1988年,他俩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网球比赛,但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潘兵/夏嘉平参加了男子双打的比赛,不过他们首轮就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