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红土赛场成就新女王 李娜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05日10:10  大众网-齐鲁晚报

  单飞后的快乐

  2008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决定“放权”,宣布只要上缴8%-12%的个人收入,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球员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等各种自由,这就是单飞模式。

  那一年,李娜连同郑洁、彭帅、晏紫一起开启中国金花的单飞时代。从国家队模式走出来,李娜和其他人一样,开始摸索真正的职业化。

  2009年是李娜单飞的第一年,由于膝伤的困扰,李娜接连缺席赛季初的一系列赛事。来到5月份的法网,李娜跌跌撞撞打进了16强,创造了个人法网最好战绩,再到背靠背的温网,李娜未能闯过第三轮。这时候,有人对单飞提出异议,是不是成功,能不能养活自己,李娜和她的团队都饱受质疑。

  没想到随后美网的硬地,李娜居然状态神勇,连胜4场后晋级8强,这成为她2009年最大的亮点。

  单飞第一年,李娜就赚了500万人民币,这中间有奖金,也有赞助。李娜曾经说,单飞的好处是自己可以“偷懒”,可以更自主地调节训练时间和模式。除此之外,最大的改变还是盈利模式。赞助商会花更大的力气来宣传自己赞助的球员,球员成绩代表一切。所以李娜在场上的成绩越好,场外的赞助就越多。

  2010年,李娜和同样单飞的郑洁双双杀进澳网4强,这创造了中国网球新的历史。而舆论也开始压倒一片地声称中国网球有理由单飞。借着澳网4强的战绩,李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进WTA世界前十的球员,这让单飞后的她身上承载的压力慢慢得以释放。

  澳网上的惊艳

  29岁的李娜在单飞两年后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新的高峰。2011年1月14日,韬光养晦的李娜终于在网球事业上站到了全新的高度,在总奖金额为618000美元的WTA顶级巡回赛悉尼站上,在首盘0:5落后的情况下,李娜奋起直追,直落两盘逆转前世界第一克里斯特尔斯,首次获得WTA顶级巡回赛冠军。

  没人想到,这个冠军才是开始。在夺得2011年悉尼站冠军两周后,底气十足的李娜连续第二年闯入澳网女单四强。但她的脚步并未停止,1月27日的女单半决赛,在首盘失利,第二盘4:5落后的不利局面下,李娜再次上演惊天逆转,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兹尼亚尼,历史性地闯入澳网决赛。这也是亚洲女子网球选手第一次杀入大满贯女单决赛。

  不过在两天后的决赛上,李娜却在领先一盘的情况下,遭遇了克里斯特尔斯的逆转,与职业生涯首个大满贯冠军擦肩而过。

  失利后的低潮

  没人在李娜失败后责怪她,但是李娜自己好像钻入了牛角尖,澳网决赛失利后,李娜陷入了低潮。2011年2月17日WTA迪拜网球冠军赛女单第二轮,首轮轮空的5号种子李娜迎来了澳网后的首场比赛,却爆冷不敌世界排名第25位的比利时选手维克梅耶尔。

  2月23日,WTA顶级巡回赛卡塔尔多哈公开赛女单次轮,李娜全场只保住两个发球局,惨败在捷克好手扎科帕洛娃的拍下。之后的3月北美硬地系列赛,李娜难掩颓势,先是在第一站次轮输给彭帅,随后在皇冠赛迈阿密站,首轮轮空的她在面对瑞典小将拉尔森的挑战时,浪费三个赛点输掉比赛。

  这段长时间的低潮,就连李娜的老公姜山也无能为力。李娜输球输得急了,在老公入场指导时也“破口大骂”。这时候李娜将自己的困扰告诉了理疗师阿莱克斯,后者向她推荐了莫滕森。他们是20多年的好友,他知道丹麦人最擅长的就是对球员心理的调节。

  红土场的爆发

  4月份,李娜迎来了红土赛程,这是李娜过去最不擅长的一片赛场。不仅来到不熟悉的赛场,李娜还迎来不熟悉的教练。

  一开始,李娜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所以与新教练的协议只签到法网之后。没想到,丹麦人的“心理按摩”对李娜帮助极大。

  5月6日,李娜迎来和莫滕森合作的第一站比赛,马德里公开赛。状态回升的李娜闯入四强,追平了自己在WTA皇冠赛事中的最佳成绩纪录。而5月15日的超五赛罗马站上,李娜被澳大利亚红土好手斯托瑟淘汰,不过连续两站打进半决赛不仅让人看到李娜信心和状态都在回归,更让李娜自己看到了她可以在红土赛场做得很好。

  作为女单6号种子,李娜角逐2011年法网。再次来到大满贯赛事,李娜全面爆发。首轮,李娜三盘击败斯特里科娃,第三轮她仅耗时61分钟就以两个6:2横扫罗马尼亚小将科斯蒂亚,晋级女单16强,追平了个人在法网的最佳战绩。 在第四轮,面对曾战胜过自己的夺冠大热门科维托娃,李娜在决胜盘逆转对手取胜。之后战胜阿扎伦卡和莎拉波娃,每一个都是比李娜更热门的选手,

  但是在她们面前,李娜表现得更冷静、更稳定,所以胜利最后属于李娜。

  红土赛场,李娜创造了辉煌,连续两届大满贯闯入决赛,李娜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在这个女单混乱的局面下,29岁的李娜依旧有机会,创造属于她自己的天空。2011赛季才刚过去一半,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娜还会有好的表现,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李娜带给人们更多喜悦。

  本报记者 许恺玲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李娜 法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