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兵点金 对网球、对李娜,这一次中国人很给力。
收视率是铁证。上周六的澳网女单决赛,中国电视观众知多少?新华社估算“可能有几千万人”。李娜调侃说“这么少”,而且说澳大利亚至少有八成人在看,没法比。
也不尽然。澳大利亚全国才2100多万人,相比之下,中国仅中央电视台已坐拥1.35亿观众。所以,新华社说“本届澳网女单决赛是有史以来收看人数最多的比赛之一”,过谦了,应该把“之一”去掉。
收视的“有史之最”,意义何在?既然网球贴着全球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体育项目的标签,那么在商言商、追名逐利就是必然。李娜杀入大满贯的单打决赛,固然中国人个个“与有荣焉”,但美滋滋、乐开花的更有澳网组委会、WTA乃至整个网球产业世界。这是因为,李娜进大满贯决赛是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这个职业网球的“新大陆”终于走过了漫长的启蒙期,这个有着800万网球人口、很快还将呈几何级数增加的新兴市场将更有利可图,将提供更唾手可得的利润空间。就像李娜被问到“2011年最想要什么”时回答“我想要钱”那样,WTA心中最真实的一句,也是“我想要钱”,而且应当“速来中国”,这片激情已被点燃、大街小巷都在议论李娜的沃土,是职业网球开疆拓土的不二选择。
这不是偶然事件———NBA早在十年前就这么干了,以王治郅、姚明到易建联甚至更早一些人为支点,NBA从中国撬走的钱已经难计其数。光是一个又一个明星脚下五花八门、全部产自中国的鞋子,已泄露天机。人人心知肚明,这些让粉丝们疯魔的球星们回到NBA时,鞋子不是穿在脚下,而是揣在怀里,因为那里有一张又一张巨额的现金支票,而且是美元。
正因为这样,当WTA主席称赞李娜是“国家英雄”和中国“形象大使”时,当西方媒体将李娜与姚明、刘翔并列,称之为超级体育巨星时,我们多少应该矜持,而不是欣喜若狂、受宠若惊,或单纯地以为个体乃至国家、民族的自尊心获得了国际认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刻的得到,意味着下一刻将付出———若不是金钱,就是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被植入”。
这就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夫子的选择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中国网球乃至中国体育的选择只能也必须是加速国际化,哪怕为此付出高昂的学费。 所以,我们与其像孙晋芳那样说李娜“让网球飞了起来”,不如说,欧美人和职业网球以李娜为支点,撬起了中国人和中国体育! ·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