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捷
费德勒,曾经的世界第一,现在的世界第二。
费德勒,从小桀骜不驯,是让师长烦恼头疼的“赛场小恶魔”,经过时间的打磨,却最终成就一代大师,温文尔雅、气宇轩昂。偏偏温暖笑容的背后,依旧,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费德勒,好像一瓶岁月发酵的红酒,醇厚温和,引人回望当年,细细品味。
童年费德勒 心中藏“恶魔”
2001 年,汉堡,罗杰•费德勒狠狠地将球拍砸向地面,亲眼看着这把球拍的生命就此终了。然后他倒吸了一口气,迷茫地看着自己摔拍子的那只手:“我在做什么?我实 在是太糟了。”如今,在很多人眼里,费德勒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代名词了。他不仅球技一流,而且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罗杰•费德勒的形象,就是一张几乎永远透 露着温暖的笑脸,而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早已被他自己沉淀到了心底的最深处……本版撰稿 本报驻英国记者周捷
童年时的费德勒脾气火暴,但脾气火暴不代表他情感粗糙,事实上费德勒的内心是细腻而柔软的。也许正是因为太过细腻和柔软,他对有些事情才太过敏感,反应过于激烈。
费德勒的母亲丽奈特是个伟大的母亲,她引导着费德勒一步步迈上了职业网球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费德勒付出的代价,却不只是辛苦的汗水。
巴洛切尔,费德勒在巴塞尔当地儿童网球训练队的教练还记得费德勒刚进网球队训练的事。丽奈特嘱咐巴洛切尔,要让费德勒和网球打得最优秀的孩子一起练球,但和 费德勒一起进来的好伙伴们却和费德勒的水平相差甚远,于是巴洛切尔让费德勒和另外一些更优秀的孩子一起练习。“他(费德勒)跑来问我,‘为什么我的小伙伴 们都在一起打球,我却不和他们在一起?’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他需要更优秀的对手,他说,‘可是我告诉你,我要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打球。’我还是拒绝了他的 要求,他显然很生气也很伤心,为此闷闷不乐了很久……”
而即便在费德勒成为世界第一后,再回想当初青少年时期走过的这段路,他依旧会感慨当时的少 年心酸。为了学网球,费德勒必须离开巴塞尔的家,独自到靠近洛桑的Ecublens网球寄宿学校去学习。可刚进去时,却受尽了师兄们的欺负。他们嘲笑他说 的是瑞士德语(因为那个学校主要说标准法语),他在球场预订板上的预订也常常被同学偷偷擦了,换成了其他同学的名字。
“或者,在他的内心深处,如此苛求自己不可以输是因为他太想在球场上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巴塞尔晚报的记者托马斯•维茨说,“也或者,他生来就是叛逆,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点点的不公平、不正确。”
但现在,费德勒的脾气已经变好了很多,他的优雅和温和甚至是男子网坛推崇的顶尖大师风范。
维茨等不少瑞士记者认为,彼特•卡特——前瑞士男子网球队和戴维斯杯队的主教练是对费德勒的成长影响极大的人。费德勒也许就是以卡特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 变得尽量平静淡然的。2003年6月,费德勒在温网夺得职业生涯首个大满贯,当时他含着眼泪说:“希望卡特的在天之灵能看到我夺冠,他是我事业中最重要的 人之一。”而2009年澳网,费德勒在输给纳达尔的决赛后再度泣不成声,他对面的看台上,人群中为他鼓掌的正好有卡特的家人。
也许,在费德勒的心里,那个敏感脆弱的小恶魔从未离开,只是费德勒早已明白,该如何去对付这个小恶魔罢了。
输球骂街 父亲都受不了
小 时候的费德勒是个浑身上下充满着活力、脾气火暴的坏小子。“他非常非常活泼,好像有用不完的劲,他喜欢一切球类运动,不管是足球、网球还是乒乓球。他很顽 皮,总是不断挑战我们和学校老师的忍耐底线。他不是很容易和其他同龄的孩子做朋友,因为他非常情绪化,脾气非常坏。我们为此一度很是烦恼。”丽奈特说。
至今,费德勒的父母和他小时候在瑞士网球学校或训练中心教过他的教练、老师都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孩子小时候的脾气会那么坏。而费德勒自己也从不否认,当 时的自己有多过分,“你们现在绝对想象不到,当初我摔拍子摔到了什么程度”,在一次接受非瑞士媒体的采访时,费德勒带着有点开玩笑的语气说,“我告诉你, 整个球场就看到球拍在空中飞来飞去。”
不仅是摔拍子,他还会在球场上大喊大叫地咒骂。瑞士网球学校的老师甚至曾经把他叫做球场上的“小恶魔”。
就连费德勒的父母有时候也忍受不了他的脾气。有一年冬天,在输掉一场比赛后,费德勒的父亲罗伯特开车来接费德勒回家,在路上,费德勒还在不断发脾气,不断咒 骂。罗伯特本来准备忽视费德勒,但费德勒却骂个不停。罗伯特忍无可忍停下车,直接把费德勒从车子里拖了出来,把他的头按进路边的积雪里,让他冷静下来。 “不管罗杰什么时候输了比赛,我们都不会责怪他。但如果他行为失当,还不知道检点,我们绝不会任由他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允许儿子有点野,但他得为自己所做 的负责。如果他给自己挖了个洞,他就得自己想办法爬出来。”丽奈特说。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费德勒都困在里面出不来。他不懂得如何对待失利,很小的时候,但凡他的小对手们赢了他一分,他就会说:“哼,他们那是幸运。”长大后,面对经常击败他的对手,心里几乎带着一种“怨恨”的情绪,不是对对手,而是对自己。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越过了心里的这道坎,甚至在17岁时接受了专业心理治疗师的辅导,虽然这段经历,他和他的家人都不愿提及。
金牌绅士 曾是父母最担心的孩子
费德勒的父亲罗伯特•费德勒是总部在巴塞尔的瑞士化工巨头Ciba-Geigy的实验员。上世纪60年代末,罗伯特决定辞职去南非旅行,却意外地索性被 Ciba调任到了南非的工厂工作。1970年,罗伯特在工作中遇到了同在Ciba工作,但职位是秘书的18岁的丽奈特•杜兰。随后,他们相爱了,最初联结 他们爱情的纽带是网球,是罗伯特带丽奈特走进了网球场,而丽奈特发现她很喜欢这项运动,于是他们经常一起打网球,并就此开始了一段罗曼史。
1973 年,罗伯特和丽奈特结婚了,罗伯特还带着丽奈特把家搬回了巴塞尔。1979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女儿戴安娜。1981年8月8日,费德勒出生了。这 是一个很和谐的家庭,父母和两个子女之间一直相亲相爱。但两个孩子的个性却截然不同。戴安娜从小就安静乖巧,长大后成了一名精神科护士,喜欢滑雪。而费德 勒却自打出娘胎,就好像有无尽的活力怎么也消耗不掉,成了个调皮淘气的小子。
至今,丽奈特都不愿承认,也不想在媒体面前谈论,是否当一个家庭有了 两个以上的孩子,如果其中一个特别平凡,那另一个就注定了要特别不平凡;如果一个脾气特别好,那另一个就一定会特别顽劣。用丽奈特的话来说,这样的话题在 他们家也从未被拿来正式讨论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戴安娜从小就很疼爱也很包容费德勒这个弟弟,几乎是溺爱着他。尽管自费德勒成名后,戴安娜从来不 接受访问,但她也会偶尔和父母一起出现在比赛看台上。而在费德勒成为职业选手的最初几年,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父母几乎准备将所有积蓄都留作费德勒日后 发展网球事业之用时,这个姐姐也没有抱怨不平过一句。当时这个家,令父母担心的孩子恰恰是费德勒。
掌控欲太强 没能成为足球运动员
和那些从一开始就迷上网球的选手不同,费德勒最初的时候最爱的运动是足球。因为在费德勒念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的男孩们都认为足球才是最时髦、最酷的运动。“那段时候,他几乎每时每刻脚下都有一个足球,还老是自己嚷嚷,‘我要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
至于费德勒之后竟然舍弃足球而选择了网球,虽然一半是出自家庭的引导和压力,另一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则是费德勒自己的个性。
来自瑞士的记者克里斯•鲍尔这样解释:“记得在他刚刚进入职业网坛时,他在采访时被问起过这个问题,当时他自己给出的原因是网球比赛更受他自己的控制,他讨厌足球比赛中裁判、队友等各种会左右他努力成果的因素。但在网球比赛中,他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费德勒对戴维斯杯总是多少有点“敏感”。和费德勒关系紧密的不少瑞士记者认为,诸如害怕纳达尔这样的理由根本是荒谬的。在他们看来, 费德勒也不是不愿意为国家队出力,只是戴维斯杯这种团体赛的特色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和费德勒心底深处对比赛控制能力的诉求是矛盾的。